皋兰山下
作者:魏家老七 | 分类:历史 | 字数:44.5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九十一章 汪监军的新政
听完李佥事的汇报,汪监军冷笑一声:这个仇报得漂亮。
李佥事忙起身拱手:末将不明白监军何意。
汪监军不回答他的问题:你身为指挥佥事,统领兰州卫军事,却放任辖区内土匪横行,直接打破卫府抢夺重犯,更发生兰州卫指挥使被土匪千刀万剐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你可知罪。
李佥事道:自祥瑞一案爆发后,整个兰州无官无将一片混乱,吴指挥龟缩在卫府不问时事,末将虽是佥事,却只是暂领,没有他的命令我根本调动不了其他千户的兵卒,仅有的兵力全力应对蒙古方向已经力不从了,哪里还有力量管其它的。
李佥事道:任你说的好听,但军法不容情。来人,给我拿下。
董指挥坐在旁边听这两个人在争吵,一言不发,自从河里捞出来后,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刚才又让吴老四的尸骨吓得不清,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
原以为汪监军会派兵围剿,张尕娃带着方生进山躲起来。每天啃干粮吃野菜过活。日子虽然过的苦,声势却是与日俱隆,一下子有了几十匹马,上百套精良装备,更别提围剿官兵,斩杀兰州卫指挥使这样的大手笔。每天都有慕名前来的江湖好汉投靠。
躲藏了两个月,见官兵没什么动静,张尕娃便带着弟兄们回到石山与川地交接处,此处地面宽敞,进可攻,退可守。训练干活都方便。
他的事业是蒸蒸日上,方生却像是丢了魂一样,每天坐在马三投崖的那座山上,盯着前面的平川默然无语。其实他的状态已经好很多了,前几天躲在山沟里,动不动就念叨马三小张的名字,痴傻了一般。
说是监督甘肃镇的军事,汪监军的工作重点还是肃王爷,所以兰州才是最要紧的地方,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派人将崖壁上的字重新修改了,和尚头改成玉麦。找来大张的宣纸拓印,向朝廷重新报了祥瑞,天降祥瑞,预知了燕王上位,天下太平。可见靖难之役是顺天之举,燕王登基是天命所归。
龙心大悦,给汪监军和兰州卫诸多赏赐,同时将玉麦(和尚头)定为皇家贡品。董指挥官复原职。
另一道将李佥事撤职查办的上奏却没批,上头回话,此人多次与靖难军作战,勇猛非常,是个人才,既然愿意效忠新朝,理应重用。
汪监军心有不甘,接着上奏,这次没有收到朝廷的正式回文,只有一封从京城传来的书信,言说吴老四一个只会鼓舌弄权的奸臣,怎么能和身经百战的将军相比。我知道你与胡将军有深仇大恨,但现在李景隆与胡将军新降,不可轻动其旧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可因为个人恩怨扰了国家大计,误了自己的前程。落款是郑和。
看到这个名字,汪监军一下没了脾气,只能重新上书,将事情经过汇报了一下。朝廷回文,李佥事有过,降为千户。董指挥趁机下令,让他继续回北山防止蒙古军突袭。
至于董指挥此前的施政措施统统作废,已经破坏的阿干渠重新修复,让商队运转起来,街上的小商小贩全都放开,把道德纠察队也一并解散了。
董指挥提出异议,王佥事不无鄙视的说道:百姓都成穷鬼了,就算扒皮折骨才能得几两肉,逼急了还会反咬你一口。羊要养肥了才能产好羊毛,出好羊肉。这点道理都不懂,光举个大旗喊口号有个屁用。
董指挥虽然当了几年一把手,最大的好处就是凭着权力任性胡为,潇洒是潇洒,并没得到多少实利,经汪监军一番教导,二人又把几名被杀千户占的良田瓜分了。这才领悟到当官的妙处。便死心塌地的追随新师傅发财。
兰州的各种市场全面放开,不管是过路的客商还是本地的百姓都可以经营,户籍不限,不过要课以重税。虽然负担很重,但也比完全禁绝要强。只不过一年到头一盘账,发现不剩多少,光给官府拼命了。
为了应付朝廷的贡品,卫府要求所有军户的子粒民户的田赋都要上交和尚头小麦。以前的种植面积很小,市面上没多少存货,这个政策让和尚头一下子变成硬通货,价格飞涨了十几倍。卫府将百姓上交小麦只上贡了一小部分,剩下的来年开春又以籽种的形式高价在市场上销售。因为有去年的先例,很多百姓今年都想种,一方面是应付官府的征收,另一方面这么高的价格,种这个比种其它作物划算的多。瞬间销售一空。
这一进一出,卫府大赚了一笔。
兰绒也是一样,在贡品数额之外又加征了几番,不过比之前好点,卫府给的钱要多些,羊绒采购的范围也不只限于兰州,周边的都可以。兰绒织好后汪监军可不像董指挥那么喜欢巴结人,多出来的部分拿到京城出售给达官贵人。
卫府有钱了,便在城西修建了一个有河有湖的大花园,名义上是给肃王建的,其实里面是两个大的庄园,供汪监军和董指挥享有。董指挥不用在卫府的密室躲躲藏藏,把美人安置在庄园,整日潇洒快活。
百姓的日子没好多少,却累得要命。
一开春,百姓细心的在田里播洒和尚头种子,这么金贵的种子自然要种在最肥沃浇水最方便的头等水田里,各种肥料更是优先施到这些地里。
老金也匀出来两亩地,他想多种,但手头上没多少钱,和尚头的种子太贵,买不起,就这些还是李千户从黑石川偷偷带来的。剩下的地还是和往年一样,种瓜菜。金花却一再要求少种点和尚头,多种些普通小麦,对这个女儿一向疼爱。便将离得稍远点的地种成普通小麦。金花还跑到其他人家劝说,但谁听她一个小姑娘的。
自从方生逃出生天,金夫人的精神状态好很多。总算有些盼头,但只要一想起弟弟从有大好前程的读书人变成朝不保夕的土匪,就不免长吁短叹。老金总是用一句话开导:比关在牢里强。
不过为了不让夫人伤心,并没告诉她李大嫂身亡的事情,终久纸里包不住火,这两人是何等的亲密,金夫人心里隐隐有些不安,这么长时间一直不来看自己,是关系淡了,还是对方也生病了,让人带了几次话都不见大嫂身影,便寻了个借口进城看看这个好朋友是不是有什么为难之处。
老金想办法阻拦,越拦金夫人越起疑心,非要去看看不可,没办法只能陪着一起去,一路琢磨撞破真相了怎么安慰才好,只希望马大夫也在,到时候晕过去了好处理。
到了药铺门口碰到老李的姑娘,很久没见了,这姑娘越发漂亮,加之小时候随着方生读过书,又经常在药铺帮忙,有不同于普通人家女子的落落大方,是兰州城出了名的俊俏姑娘。多少大户人家想要结亲,不但李家姑娘,原来方生女学的学员现在个个都是大户人家争抢的目标,尤其是自己儿子没有读过书的豪阔家庭,都希望家族的接班人有个明事理有文化的贤内助。
但老李有他的打算,两口子心里早把姑娘许配给天元,两个孩子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知根知底,亲上加亲再好不过。姑娘自然知道父母的决定,所以猛然碰到老金两口子一下子面红耳赤不知所措,远不像小时候那么亲近自然,简单问候了一声便匆匆躲到里屋。金夫人对丈夫悄悄说:咱们天元有福气啊。
老金却是五味杂陈,不知道说什么好,李大嫂为了救方生失了性命,这是一辈子都报不完的恩情,这亲怎么结,自己怎么张这个口啊。
老李见是这两口子,迎了过来,不等他说话,里屋传来声音:是妹妹来了啊,赶紧进来,我可想死你了。
老金惊骇的不可名状,他亲眼看着李大嫂让汪监军一枪桶到河里的,这是怎么回事,大白天的见鬼了。
老李瞪了一眼,撇了撇旁边抓药的人,老金心里明白,不敢多问,老李道:你嫂子这几天受了点风寒,一直没去看你们,你别看她平时一点杂病没有,一病就是重症,连着好些日子床都下不来。
金夫人赶忙进去,果然病得不轻,脸上没有血色,忍不住握手哀泣起来。
那天李大嫂受伤落水,浮桥便炸了,抱着一块残骸顺流漂下去,昏昏沉沉也不知漂了多久,苏醒过来时发现躺在河滩上,低头看看伤口,天幸没伤到要害,但如此重的伤,如果不能及时救治,也是活不了几天。
正颓废之际,有个在河边玩耍的少女发现她,惊叫一声引来旁边干活的农妇,看着很眼熟,不及细想,又沉沉晕睡过去。
正是董指挥的前妻,两人离婚后,董指挥让小张在下游的什子川寻了块土地肥沃的地方,把母女俩安顿下来,此地北有黄河天堑,南是崇山峻岭,可说是个世外桃园,小张给当地百户旗长都打过招呼,自无人敢骚扰,母女俩过的自在安然,与世无争。
董夫人见是李大嫂,也是大吃一惊,赶忙和孩子拖上驴车接到屋里,找来自己的衣服给大嫂换上,出门寻来医生,血是止住了,但伤势太重,一直不见好转,高烧不退。小地方的医生水平有限,怕如此就耽搁了,寻到百户家,言说自己姐姐来什川看望孩子,失足跌落,受了重伤,百户自不敢怠慢,马上派人送到兰州。沿途各个关卡城防,见是董指挥的家人,一路放行,就这么到了老李的药铺,所幸马大夫妙手回春,把大嫂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方生在黑石川也没闲着,把山沟里所有能耕种的土地全种上和尚头,有土匪问道:今年全兰州都种这个,下半年肯定就不值钱了,还不如趁现在价格高,全当籽种卖了更划算。
方生低头干活,淡淡回了一句:今年更值钱。
那土匪自然不信,张尕娃道:别多问,方先生说什么就是什么,没事干的都别闲着,和方先生一起种田。
五六天时间便将手头上所有的麦子下种。生产进行的很顺利,张尕娃的属下却流失了一半,都是新投靠的那些江湖好汉:我们是悍匪啊,是来干大事业的,名震州府的大土匪竟然在山沟里种地,传出去不嫌丢人吗。
地种完还不闲着,方生在各处山沟深处寻找合适的地方开挖水窖,这个举动又逼跑了一部分人,真拿土匪当过日子了,丢不起这个人。
工程结束,方生重新回到山上,不和任何人说话,只一个人静静的待着,不过劳动了这一段时间,心情舒畅了很多。
今年的天气可说是风调雨顺,雨水比往年频繁了很多。各种作物长势喜人,尤其是种在最肥沃河川地的和尚头,身子普通有四五尺高,长的像芦苇一样,麦穗足有一拃来长。因为还没有灌浆,一个个立的端端正正。人们在地里弯腰干活,从外面都看不到人,只看到麦穗在来回晃动。
对这个景象最激动的莫过去普通百姓,经过高人测算照这个长势一亩地要比往年多收一半,收获后除了上交官府,再留点籽种,剩下的就算有去年一半的价格,也能小赚一把。很多人家已经在盘算这笔收入的去处,娶媳妇或者盖新房,或者置办一套大马车。老金的计划就是这个,原来的大马车让收走后,心痛了很久。
只有方生种在山坡旱田的和尚头低矮的不像话,不足三尺高,有去过兰州的土匪嘲笑道:你这个和人家兰州的比起来就和草一样,白糟蹋那么多金贵种子了。
方生懒得搭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