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兴补天录之丁令威
作者:朱四公 | 分类:历史 | 字数:36.5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章 第三十2第二章
虽为师兄弟,但论起学习进境,两人其实不相上下,韩非天赋稍高,但也只是稍胜一筹而已,因此只提前大半年,他率先学成,回到母国韩国效力。而李斯学成之后,却转头西向入秦,投靠在了吕不韦门下,从此,开始了飞黄腾达的仓鼠岁月。
但在他心里,其实对自己早些年那段小吏生涯十分萦怀,身为偌大王国里的一只小厕鼠,往事如风,但吹过沙丘,痕迹却已留下,千百年后,仍历历在心。不知道李斯的这段往事,就难以理解焚书令里的一句话:焚书之后,还想学学问的,可以以各地的小吏为师。
李斯在荀卿门下求学的那些年,饮食衣服,诸般用度,都是依赖恩师荀卿和师弟韩非救济。虽然身无分文,无从养亲,但那么多年,竟是一次也没念及家中老母的处境,更别说托人带信回家,报一声平安,以慰母望。从他发誓要做仓鼠、仓促离家的那一日起,在他心里,就只当老母亲这个累赘已经死了。
直到入秦之后,他被秦相吕不韦任为郎官,很快就大受重用,许为红人。虽然称不上显贵,好歹也算富足了,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但自己一时走不开,于是托了个亲信,持了重金,回乡走一趟,只说让乡亲们开开眼界。
不料那名亲信仆役,本也是李斯的老家上蔡人,入秦未久,受秦地风气的影响不深,返回故乡上蔡后,访得主君老母还在人世,竟自作主张,将李母接来了咸阳。
而在这十几年里,李母只说是儿子当日突然走失了,但又久无音信,估计已经在哪里丢了性命,只得日日以泪洗面。更惨的是,儿子这一走,没有那点俸禄,老母也失去了生活来源,老无所依,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当时在六国乡间,有一大批妇人,丈夫和孩子死于战场,自己只得以替人漂洗为生。最初一两年,李母也帮人漂洗,打算以此混口饭吃,但毕竟年老力衰,而小小一个上蔡城,漂母就数以百十计,漂洗取费,甚是低廉,终日辛勤漂洗,所得也仅够勉强糊口。
李母毕竟年老,哪里比得了那些壮年漂母,因此日日忍饥挨饿,又身有隐疾,根本受不了漂洗这般辛苦。很多次洗着洗着,眼前一黑,就一头栽到水里去。若不是其他漂母七手八脚救起,都不知道要死多少回了。
既然漂洗不得,随后的十多年,她只得以行乞为生,可怜一个老叫花婆子,背着一捆干稻草,天不亮,就拄着打狗棍,走街串巷,讨要一口吃的,见昏就随便找一处屋檐下歇息。这般居无定所,四处行乞,勉强留得了一条性命,只说哪日天公见怜,能许自己一个好死。哪里想得到,熬得云开月明,儿子竟然还活着,还派人接自己去大城咸阳,共享荣华。
李斯接到这个李母烫手山芋,先是将那个亲信臭骂了一顿,差点就赶出府去。这个做法,在当时秦人习俗里,是毫无奇怪之处的。
上古的秦地民众,本都是朴实忠厚之人,但经过商鞅之变,只知有秦皇,不知有父母,只知道上阵杀敌,割人头立军功,而不知仁义为何物,更别说孝弟二字。
在当时的秦地,父亲向儿子好言相求,借用一下农具,儿子摆出一脸施恩的神情,倒还会默声允了。若是做母亲的,胆敢偷偷取用一下子女家的簸箕扫帚,被媳妇发现,必然就是一顿臭骂。举国上下,刻薄忘恩,连禽兽之国都不如。
但李斯毕竟不是根子里的秦人,天良尚有未泯处,骂完那个仆役,在堂上来回反复踱了好几圈。对自己来说,老母已然无用,按理应该逐出门外,以免浪费钱粮,但真置之不理,又确实有点于心不忍。过了许久,这才痛下决心,决定留下老母,供养饮食衣服,直至终老。
老鼠寿短,一世不过一两年而已,九世厕鼠,也正好十几年岁月,只是因应了李母这十多年的行乞生涯。天道好还,让身为人子的李斯,也来尝尝自己的生身母亲在那些年所遭遇到的种种饥饿冻馁、心惊胆颤和无助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