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元兴补天录之丁令威

作者:朱四公 | 分类:历史 | 字数:36.5万

第一章

书名:元兴补天录之丁令威 作者:朱四公 字数:1381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6:20

民国三十六年,按西元纪年,唤作一九四七年。

这一年夏天,农历六月,江南八府一州,如同往年一般,热浪灼人。

天地之间,尽是一团炙热,透不进一丝风。待在室外,烈日当头暴晒,躲进屋内,浑身汗流如水。

酷暑时节,本就心烦气躁,乏力懒动,偏偏这个时候,正值双抢。江南农户,一年之中,数这个节令最为忙碌。

六月初,在秧田里打下第二季稻种。打完稻种,又一刻不闲,赶着去收割一季稻。

热风吹过,稻子见风而熟,谷熟粒落,半分耽搁不得,需赶在两三天内收割到户。

每年到了这时,勤俭到家的江南农户,也往往不得不雇上几个江北来的稻客,抢收抢打,颗粒归仓。

割稻是个苦差事。

在稻田里,烈日底下无遮无挡,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稻浪。割稻时节,不只要硬扛住暴晒,也要提防老天爷突然翻脸。

刚才还是烈日当空,忽地就飘来一团乌云,不由分说,劈头盖脸,就是一阵瓢泼大雨。

大雨初起,天地间都笼罩着一股不安的气氛。雨粒落地,啪啪作响,打在脸上,都有些生疼,砸在石板路上,生起一缕缕烟尘,旋即消散,在紧张中添了几分奇怪的味道。

不一会工夫,雨越下越大,哗哗啦啦,漫天倾泻而下,把田中人淋得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大雨浇过,复出烈日,水汽蒸腾,田间闷得如同蒸笼一般,比起单纯的暴晒,这更令人备感闷热。

每到此时,总有些年轻人按捺不住心火,握紧手中的镰刀,从滚滚稻浪丛中,昂起头颅,望天而吁。

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却只是埋下头去,心说熬过去罢。

割完一季稻,月初打的秧田,已是一片郁郁葱葱。要是不赶紧移栽,等苗拔了节,这秧可就废了。

活计赶着人,哪有喘息的空闲,又赶忙去平整水田,插二季稻的秧。

低头遍观水中天,退步原来是向前,一路弓行,一天秧插下来,腰硬得都直不起来。

但插秧毕竟没有割稻那么赶,农户们都是咬咬牙,靠着自家那点人手做完,不舍得再外雇帮手了。

这一季固然辛劳,他季也未尝能得以稍歇。

采桑养蚕,放苗起塘,世间种种活计,莫不艰辛如是。如此一年忙碌,才撑得起一户衣食自足。

在这片土地上,日升月落,寒来暑往,华夏先民,生死交替,歌于斯,哭于斯,聚一族于斯,这般生活,已有数十百辈之久。

且说在江南腹地,太湖南岸,湖州吾犹县虎坼镇,有一偏僻小村,名唤夏柏村,合计老幼丁壮,也不过四五百口。

旧时江南,小小村落,大多是同族人聚族而居,一族人源出同一位先祖,共立一族祠。

这夏柏村,地处一隅,杂姓少到,合村老小,别无他姓,都是姓了个张,宗祠上挂着“清河堂”的匾。

夏柏村得名,来自村庄水口处的古柏树。故老传说,这几棵古柏是夏禹亲手所植,故称夏柏。

这七株夏柏,错落成林。进村大道,正从这片古柏林中穿过。大树参天,不知年岁,胸径已有三四人合抱,仍是生机盎然,枝繁叶茂。

曾有一个过路的中年人,自称姓赖,清隽精瘦,蜡黄脸皮,一身黄布袍,背负着一个黄布包。

他一经过这夏柏村口,突得停下脚步,当即取出罗盘,就地摆下,又一番游走,掐指推算片刻,直呼结棍赛雷了不得。

有几个村中老叟,当时正在古柏下纳凉,见这番作怪,心生好奇,连忙拉住他,问他做何行业,答说堪舆。

堪舆是什么?就是看风水的。哦,风水佬。这几个老叟顿时来了兴趣,连忙请他说道说道。

这赖氏立在当地,环顾众人一番,聚足了气势,才喟然叹道:好格局!真是好格局!不知是哪位前辈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