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策行三国

作者:庄不周 | 分类:历史 | 字数:99.5万

第1869章 重蹈覆辙

书名:策行三国 作者:庄不周 字数:3103 更新时间:2024-10-11 11:39:24

荀彧连连摇头。“子扬,你想得太简单了。孙策不是窦武、何进,甚至不是梁冀,他心里早就没有朝廷。如果一定要说,他就是王莽,而且是拥有强悍武力的王莽。如今能挡住他的就是山河之固,让他进了关,这最后一道防线也将拱手相让,谁还挡得住他?”

天子眼神闪烁,转头看着刘晔。

刘晔反问道:“依令君之见,否决赵公的进谏?”

“也不能简单的否决。”荀彧头有些疼,抬起手,轻捏眉心。回城的路上,他一直在想应对之法。从蒋干的态度来看,孙策入朝的意愿非常强烈,这让他非常不安。可是他想来想去,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拒绝。蒋干手里有赵岐奏疏的抄本,消息是瞒不住的。孙策要入朝,朝廷不同意,挑起战事的责任就在朝廷一方,朝廷将失去道义上的优势。

刘晔有些不耐烦。“令君究竟是什么意思?”

荀彧无奈。“子扬,你有没有想过,大将军要掌握兵权,孙策与韩遂、马腾原本就很亲近,他一旦入关,能听陛下指挥的人马还有多少?大将军是内朝官,如果他要将陛下身边的人都换成他的亲信,你如何应付?他以朝廷的名义下诏,将亲信安插到各州郡,陛下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荀彧一连提了几个问题,刘晔却不回答,只是静静地听着,最后问了一句:“令君不妨直言,你究竟打算怎么做?”

“说实话,我一时也无应对之策。”荀彧一声长叹。“征孙策入朝是引狼入室,拒绝孙策入朝是自绝于天下,进退两难。我只能希望陛下不要仓促决定,三思而后行。”

刘晔点点头,口气缓和了些,态度却非常坚决。“令君谨慎,这自然是好的。不过正如令君所言,孙策本无君臣之义,与朝廷不能两立。孙策善战,南阳乃其发迹之处,经营多年,朝廷若是出武关征讨,未必有胜算。若是据险而守,则关东钱粮不入,关中也难自全。既然征与守皆不可得,不如诱孙策入朝,或许有一搏之机。关中之兵分为三部:南北军,吕布的并州军,马腾的凉州军。南北军是陛下亲军,非孙策所能掌握。吕布与孙策虽有交往,却谈不上密切,也不可能将兵权拱手相让。至于马腾,他就算依附孙策,也不可能言听计从。如此,孙策能倚仗的只有他的亲信,陛下总能找到机会。”

荀彧摇头。“子扬,你这是孤注一掷,寄希望于万一。若能成功,固然不错,可若是孙策谨慎,不给你机会,你又将如何是好?且闻孙策骁勇,罕逢敌手,身边更不乏许褚、典韦这样的熊虎之士,你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勇士来对付他?”他转向天子,深施一礼。“臣恳请陛下三思。”

刘晔也向天子施礼,却不说话,神色间对荀彧的建议颇有些不以为然。

天子背着手,来回踱了几步。“二位令君,孙策远在千里之外,是否征他入朝,不急在一时,可以缓缓图之。眼下却有一件事需要尽快做出决断。”

“请陛下示下。”

“西征结束已经四个多月,赏赐、抚恤还没有发放,将士们多有怨言,二位令君可有什么建议?”

荀彧和刘晔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苦笑。天子西征的计划中并没有与鲜卑人交战,只是在凉州走一圈而已。朝廷准备了一部分粮草,韩遂筹集了一部分,朝廷再为凉州士人和羌胡首领大行封赏,加官进爵,发了一堆印绶,封了不少将军,却没花多少钱。可是后来鲜卑人犯境,陛下亲自迎战,仗是打赢了,却凭空多出一笔赏赐、抚恤的开支。这些赏赐、抚恤中有一大部分是给普通士卒的,必须要实实在在的财物,朝廷根本拿不出这笔财,一直拖到现在。

天子见二人无计,又说道:“朕还听说,迁入关中的凉州百姓受到关中百姓欺凌,郡县守县多有袒护关中百姓之举,致使凉州百姓心生不平,甚至冲击府寺。这可属实?”

刘晔点点头。“的确属实,只是……”

天子抬起手,打断了刘晔。“可有解决之道?”

刘晔愣了一下,拱手道:“暂时……还没有。”

“朕想了一下,也许可以一并解决这些问题。关中本是陆海,号称八百里秦川,多有良田,秦因此而兴,如今户口不足,这才引凉州百姓迁居关中,以充实户口。凉州百姓与关中百姓发生冲突,并非土地不足,而是分配不公。关中也好,凉州也罢,都是朕的子民,不宜有所偏袒。朕打算分派使者,到各郡县查验土地,为他们主持公道,对不能秉公执法的官员进行惩处,你们觉得可行否?”

荀彧思索片刻。“陛下又准备如何赏赐立功将士?”

“土地。”天子说道:“关中有那么多抛荒的土地,为什么不用来赏赐给立功将士?”

荀彧苦笑道:“陛下,关中是有不少抛荒的土地,可是那些抛荒的土地要重新变成良田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凉州百姓本来就不擅长耕种,这些土地就算分给他们,他们也未必愿意接受。”

天子来回走了两步。“那就给他们良田。”

荀彧、刘晔惊讶地对视了一眼。天子要分给凉州百姓良田,就意味着要从关中百姓手里夺走良田,这会引发更大的冲突。两人几乎异口同声的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天子无声地笑了。“二位令君不要急,朕还没有说完。”

荀彧、刘晔再次躬身听命。听到这里,他们已经清楚了,天子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这是早有预谋。他们几乎同时想到了那几个凉州人,这个建议十有八九是杨阜、阎温等人提出来的。

天子把阎温提到的建议说了一遍。这两天,他已经反复考虑过,还多次找杨阜、阎温商量,越想越觉得可行。既能解决眼前的财政困境,又能解决将来作战的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将拥有稳定的兵源,哪怕是人逃了也不怕,土地逃不掉啊。关中那么多土地,养活二十万兵户不成问题。有了二十万常备兵源,还不用担心粮食,他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天子说得很兴奋,荀彧却听得心惊肉跳。他想起蒋干说的话,心里涌起说不出的荒谬感。蒋干不幸而言中,他果然又走上了先祖荀卿的旧路,用儒家的学问教出了一个信奉法家,行耕战之策的天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

——

虽然内心充满厌恶,但荀彧也清楚朝廷失去了关东,断绝了粮赋,这几乎是唯一能解决困难的办法。否则不用孙策进攻,朝廷就会饿死。

荀彧与刘晔一道为天子出谋划策,细化方案,尽可能将影响降到最低。为了保证计划可行,他们将刘巴、杨阜一起找了过来,共同商议。

经过反复讨论,他们拿出一个方案,将关中的土地分成三类,区别对待。

关中世家占据的土地基本不动,以维持关中的稳定,这些世家不仅掌握着土地,还掌握着工坊。朝廷迁居关中,他们也是受益者,对朝廷的支持比较坚定,也是朝廷能在关中立足的基础,不能轻易动摇。但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讨价还价,让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并借机清理一些对朝廷首鼠两端的人。

原籍关中的普通百姓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侵占的土地必须缴出,由官府统一分配。普通百姓没什么实力与官府对抗,再加上并没有动及他们原本的利益,虽然不可避免的会有人抗拒,却影响不了大局,很快就能平息。

最后就是那些清理出的土地,朝廷将分配给从凉州迁来的百姓和将士,包括马腾和吕布的部下在内,实行士家制度,每户分到足够一家人生活的土地,不用交纳田租,但是每年要提取一部分的分额集中管理。出征时,就从这些仓库里提取粮食作为军粮。这些百姓终身服役,父死子继,平时除了耕种,还要练兵,演习战阵,保持战斗力。

士家不受郡县管理,由朝廷直接安排人负责,以军中的部曲为单位居住、耕种,平时是邻里,战时是袍泽,以保证相互之间配合默契。实行连坐制,如果有人怯战或者逃亡,其他人一同受罚,直至处死。

除此之外,杨阜还提出一个建议:在宗室中选择通晓武事的子弟,充足到各地,担当校尉、都尉等官职,校尉领千户,都尉领五百户,平时治民练兵,轮流负责长安城的宿卫,战时则充任军官,统兵出战。这些人都是刘姓子弟,荣辱与朝廷休戚相关,可以成为朝廷藩篱。治世需要控制宗室,免生后患,如今是危急之秋,应该发挥宗室护卫皇室的作用。那么多宗室齐聚长安,不分配他们任务,他们无所事事,迟早会闹出麻烦。

天子欣然同意,交由宗正刘宠负责此事,并亲自挑选了一些人选。

数日后,方案基本敲定,在朝会时进行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