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君子演义
作者:晴了 | 分类:历史 | 字数:153.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06章 哪还有指点江山的魏公气度和风仪(更新求订阅求推荐)
两万精锐铁骑,面对着这些士气军心全无的游兵散勇,追杀了十里之后,如期地收住了脚步,缓缓退回洛口仓城外。
而城外约一万五千余残兵败将,此刻垂头丧气的被江都军步卒给看押起来,押到了洛口仓城东。
那里有一座废弃的军营,稍加修缮,用来看管这些战俘再适合不过。
眼见得战事已定,江都军正在收拢那些瓦岗寨的残兵败将。
衣甲染血,喘息已定的席定这才率领麾下将校快步下了城墙,洛口仓城的城门缓缓打开。
“末将席定,拜见杨留守,末将及一干弟兄,还有洛口仓城的百姓,多谢杨留守救命之恩。”
已经下了战马,正站在高台之上,眺望四下的杨谦快步下了高台。
起了席定,打量着这些将校,不少人都已经身上挂彩,足见之前情势之危。
杨谦不禁如释重负地轻叹了一声。
“席郎将免礼,诸位快快请起,幸好及时赶上了,洛口仓城无忧就好。”
“另外,本官此番奉旨前来往援东都,将会驻军于洛口仓城。”
杨谦说得十分的平和,可是一无公文,二无令谕,可他就是这么说了,精锐的江都军正朝着洛口仓城那大开的城门行来。
面对着这位东都留守,席定除了埋头应声之外,还能做甚。
“诺!不知杨东都对末将有何差遣?”
“席郎将你和麾下的将士们也足够辛苦了,今日起,你们先暂且休整。
五日后,还请席郎将率部到本官帐下听令。”
“诺!”席定亦是暗松了一口气,自己不过是个小小的郎将,既然这位东都留守如此,那自己倒也不算违背东都之命。
#####
东都,十三岁的越王杨侗一脸懵逼地看着一帮子年纪至少可以当自己爷爷的朱紫显贵们,在唾沫星子横飞地痛斥。
他们所痛斥的,正是奉了自家皇爷爷杨广圣旨,前来援救东都的新任东都留守。
认为杨谦此人心胸狭隘,桀骜不驯,视越王殿下的令谕如无物。
更将越王殿下所遣监军都赶了回来,此等行径,实在是狂妄之极。
“……故尔,臣请殿下上书陛下,请陛下下旨斥责杨谦,夺其兵权,以正国法。”
“段大将军,真要这么做吗?”不过十三之龄的杨侗不禁犹豫起来。
皇爷爷之前还特地派人写来了家信,告诉自己,杨谦是他最信得过的臣子。
要自己要信任,要重用,有他在,东都当无危险。
可是眼下,满朝的臣工们一个二个面目狰狞,仿佛都恨不得对那杨谦除之而后快。
“殿下,您可是皇孙,元德太子的血脉,未来大隋的大统,必然要落在你手,可是那杨谦却依仗着是陛下的宠臣。”
“未至东都就如此跋扈,若是他入了东都,真不知道会将我等置于何地。”
“不错,殿下,臣以为,那杨东都,不可入东都,殿下或许不知晓,那江都军极为凶悍,战力非凡。”
“可是,他们只听杨谦之令,而今,东都兵马,陛下移驾江南,带走大半精锐。”
“而我们又连受瓦岗寨进攻,损兵折将,若是杨谦入主东都,臣担忧客强主弱。”
“此非常之时,若是那杨留守稍有歹意,恐东都易手亦。而殿下的安危,大隋的安危,亦危在旦夕啊……”
身边的近宦在杨侗的耳边一阵低语之后,面对着这么多的朱紫显贵,只有十三之龄的越王杨侗点了点头。
“既然段大将军和元太府都觉得该当如此,那就这么办吧。”
段达暗松了一口气,辞了越王,刚刚回到了自己的衙门。就收到了军报,洛口仓城被李密亲率大军攻打。
杨谦率领江都军援救,大败李密,俘敌万余。之后,并没有继续向东都而行,而是驻军于洛口仓城。
得见这个消息,段达松了口气,抖了抖这份军报。
“那江都军伤亡如何,是惨胜还是……”
“大将军是大获全胜,李密连帅旗都让江都军给俘了去。江都军似乎没多少伤亡……”
刚刚才因为洛口仓城得以保住而暗松了一口气的段达,脸色更加的难看。
自打瓦岗寨贼军兵临东都以来,几乎是连战连捷,无有败绩。
陛下留下守备东都的精锐,可是损失惨重,就连自己,也是吃了好几场败仗。
结果,杨谦一至,居然就大胜李密,保住了险些失守的洛口仓。
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亦越发地让段达觉得自己与元文都等人共拒杨谦于东都城外的方略是对的。
段达压下了军报,赶紧又遣人去召集那些相熟的官员过来商议如何应对。
#####
“我外甥?”这段时间,憋屈地扮着单家军下人,一直没有露面的韩世谔听得那单雄信之后,不由得鼓起了眼珠子。
“除了你那外甥,这天下还有谁敢称一声江都军杨的?”
单雄忠嘿嘿一乐,倒满了一碗酒,递给了这位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亲家翁。
一旁的单雄信坐了下来,端起了一碗酒大口抽干,冷冷一笑。
“今日那李密可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自打翟兄弟一家被他所害之后。”
“弟兄们的心散了不少,只是碍于他李密势大,手段狠毒,这才不得不委以虚蛇。”
“此番夺取洛口仓,他就是摆明了要干上一笔大买卖,也好拿出一些好处来凝聚人心。”
“先是破了从东都来的朝庭援军,眼看着就能够将那储粮千万的洛口仓给吃下。”
“结果你那外甥率领着江都军一至,啧啧啧……王伯当那小子的家当几乎全搭上,李密也好不到哪,逃得贼顺溜。”
“哪里还有昔日半点指点江山的魏公气度和风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