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求生手册
作者:风吹过的沙 | 分类:历史 | 字数:226.5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89章 狂热
颜良出了城楼,在众守卒的注目下笃笃悠悠地下了城墙。
由于颜良先前的话语,以及从容的态度,使得守卒心中更有底气。
不过颜良却并非如说的那样回城内歇息,他下城自有别他的事情要做。
马城卑小,人口也不算多,尤其是近些年来为阎柔占据,各族胡儿出入无忌扰民甚重,使得一些追求安分日子的汉族百姓远迁他乡。
城内本就没多少户口,若非是有诸多贪图厚利的商贾来往于此,城内会更显得冷清。
不过眼下城内却一点儿都不冷清,在空置的民居里,在街道的两旁,到处都有就地驻扎的士卒。
因为要示敌以弱,所以颜良把八千多人尽数安排在城内,把本就不大的城池挤得满满当当。
其实,颜良如此做已经违背了此时人用兵的大忌。
一般而言守城不能死守,若有余力,一定要在城外险要出立寨以为犄角。
这固然是起到分摊攻城方兵力的做法,也是因为若是太多人挤在城池内,会给城池带来很大的负担。
就比如现在,光是这多出来的八千多人吃饭喝水,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城内虽也有水井,可怎么经得住这许多突然冒出来的士卒,更何况还有上万头牲口,更是喝水大户。
在这六月天里,若是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人和马都吃不消,哪里还有力气搏杀。
若是被敌人给围住了城,没有办法从外部补充饮水柴火,时间一长必然生乱。
然而颜良仍旧十分果决地把所有士卒和马匹安排在城内,因为他根本就没把阎柔和那些鲜卑人放在眼里。
如果说曹操带领的部队战斗力是九十五,张燕的黑山军战斗力是七十五,那阎柔与鲜卑人的战斗力充其量也就与黑山军相当,且还要放在宽敞的平地之上,若是陷入攻城这种劣势战斗情景,战斗力起码还要减少十点左右。
颜良自认为自己的直系兵马战斗力就算没一百也有九十八、九样子,教训这些战斗力六七十的渣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么。
所以一开始,颜良就没打算久守,只消通过城防战消弱了敌人的体力和士气,他便会转守为攻,占据主动。
当然,必要的准备还是得做好,前两天里,颜良发动了诸多骡马,从马城北边的歠仇水里装运饮水,储备在马城之中,确保这战事即便要进行几天也能足够应付。
眼下,颜良来到城内便是巡视一城内的骑兵,看看士卒们的精神状态,有否做好了战斗准备。
在讨逆营中,对于颜良的个人崇拜已经根深蒂固。
即便是颜良从来没有刻意去引导,但将士们都十分自觉地把他们的将军整日里念叨在嘴边,尤其是那些跟随颜良多年的老卒,每每会绘声绘色地对新兵们描绘过往那些精彩激烈的战役。
各级军官和宣导们对这种现象也乐见其成,他们本身自己就是颜良的疯狂拥趸,更认为这有利于形成将军所言的“向心力”。
长此以往下来,很多脑袋简单一些的士卒都以为他们的将军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当颜良走过每一条街道,每一所屋舍时,在街道旁,屋舍内休歇的士卒都会自觉站立两旁,用讨逆营中新施行的军礼——当胸礼来对颜良表示敬意。
且说古时人对礼尤为看重,揖礼,拜礼,抱拳礼,但在军中都不合适。
军中也有着甲者不跪不拜的惯例,但总是没形成一个固定的标准。
颜良本想按照后世光荣传统来一个举手齐眉的敬礼,不过发现却并不太适合。
在阵型密集的战场中,支起大胳膊肘很容易影响到旁边的袍泽,且肩甲臂甲厚重,把手抬如此高也累得慌。
在稍作改良后,最终选用了右手握拳紧贴心口的姿势,称为当胸礼。
这样的姿势较为简单明了,且士卒们可以用左手持握着刀枪,不影响战时行礼。
面对将士们的礼敬,颜良骑在马上缓缓而行,身体挺得笔直,足以让所有人都看到他们的将军,左手虚握着缰绳,右手轻轻朝两旁的将士挥招。
颜良不由暗暗在想,若是配上那两句经典的对答台词,岂不是和某不知名广场阅兵有的一比。
街道旁与屋舍中的士卒,虽然是处在就地休息的状态,不过每个人都披着甲,铁胄与武器就搁在身旁,马匹也在身旁不远处的马槽里就食,一副随时可以出战的架势。
他们的队形也并不散乱,各以伍、什、队、伯、屯、曲的编制排列,确保各级将官一个招呼就能拉起一整支完整的队伍。
当然,马城之内如今也不全是常山兵马,中山国的一千多骑兵也被安排在城内休歇待命,且分配给他们的多是状态较佳的屋舍。
不过颜良一眼望去便能分辨出哪些是他的直辖兵马,哪些是友军。
常山兵马们的队形更整齐,行礼的动作简单有力。
相比之下,中山兵马的队形稍显松垮,行礼的动作也五花八门,有的抱拳,有的揖礼,有的更现学现卖如附近的讨逆营将士一般行当胸礼。
颜良对此倒并不苛求,反而对这些常山友军更多挤出几分笑容,说着一些帮助他们放松的话语。
“二三子,城外有一大批军功首级到货了。”
“且让他们先在城头撞得一头血,尔等就可以随我出去收割了。”
“尔等可要休息好,杀敌时方才有精神劲儿。”
对于颜良把城外两万多兵马形容成送上门的军功,众人听了也是不由莞尔,纷纷热切回应,仿佛真就唾手可得一般。
颜良沿着一条条街坊巡视过去,几乎把城内每一个角落都巡视到位,没有漏过任何一个方向。
一圈逛下来,颜良对战士们的表现十分满意,精挑细选的本部兵马自不消提,就连中山友军也战意昂扬士气可嘉。
随同颜良一起巡视的诸幕僚们也颇为振奋,连连说着一些将士军心可用,克敌可期的吉利话。
如庞统、徐庶、吴质等幕僚在加入颜良幕下后还是头一遭从军出征,见识了将士们的军容后俱都暗暗赞叹。
徐庶道:“士元,你观将军麾下兵马与刘镇南的荆州兵马相比如何?”
庞统道:“将军麾下的兵马与刘镇南麾下兵马有一点差相仿佛。”
徐庶惊讶道:“哦?是哪点?”
庞统道:“甲胄刀兵都算得上精良也!”
徐庶道:“原来士元说的是这一点,的确如此,楚地与幽冀都产好铁,两地俱都富庶,这甲兵的确精良。除此之外呢?”
庞统笑道:“除此之外,则无一相类也!”
徐庶也跟着笑道:“士元此处何其夸张,哪会无一相类。”
庞统道:“别他且揭过不提,你只看那些士卒的眼神,荆州兵太远,你就拿常山兵与中山兵作比较吧!”
шωш ✿тт κan ✿c o
正巧他们经过的这一处左边是一片中山兵休息的屋舍,右边道旁则有一批常山兵休歇,徐庶睁大了眼睛狠狠比较了一番,然后喃喃道:“好似是不相同,中山兵看向将军的眼神,仰慕者有之,敬畏者有之,艳羡者有之,淡然者有之,不过常山兵看向将军的眼神俱都一个样,那眼神很是复杂,难以形容。”
庞统道:“或许,称得上是狂热吧!”
徐庶一拍大腿道:“对!狂热,是这么个意思。”
一旁的沮辉也附和道:“倒也贴切,试问谁人在将军身边待久了,不是这么个眼神?”
吴质也笑道:“将军天纵之才,当世英杰,莫说军中将士,便是常山百姓,哪个不敬之重之?”
若说徐庶与庞统说话时还小声念叨,沮辉和吴质可就没有控制音量,尤其是吴质一番话说得字正腔圆,身边众人都听入了耳去。
走在最前方的颜良也听到了,他只是嘴角微微牵动了下,并没有什么别他的表示。
离颜良最近的是他的短兵近卫,其中有三个年轻的新面孔,正是教导营第三期的插班生,被破格召到颜良身边言传身教的太原人郭淮和义阳人魏延、傅肜。
三人也听到了身后传来的议论,而他们对此有更直观的感受。
因为颜良是所有讨逆营将士们狂热目光聚焦的中心,站在颜良身边的近卫们就是中心边上的光环,也承受了将士们那炽热的目光。
郭淮出身大族,宗族中也有人在州郡为官,算得上见多识广,能够接受颜良的征辟或许还存了一些冲动。
但加入到这支部队之中后,郭淮却丝毫没有后悔。
他在教导营里待的时间不长,不过身边的同学们都是各个部曲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佼佼者,是未来军中的骨干。
同学们虽然在学识上有些浅薄,在礼仪上有些疏忽,但在涉及军事的知识上人人都孜孜以求如饥似渴。
与六山学院的学习生活不同,在教导营的学习生活里,并没有一场接一场的饮宴唱酬。
即便是在休沐日,与同学到附近的酒肆里过一把酒瘾,互相之间也是拿着军中的事情来佐酒,谈着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每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
社会便像是一个大染缸,而小团体更是浸染能力更强的染坊。
在教导营里待了不过半个月,郭淮便改掉了过往不少陋习,变得更像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军人。
然而,与这些出身普通的同学们的刻苦勤奋相比,郭淮仍旧觉得自己还不够用功。
每日里天还蒙蒙亮,便有同学悄悄起床,来到校场上偷偷加练武艺。
而夜里掌灯后,也会有同学就着烛火或看兵书,或小声讨论着白天的学习内容。
这让素来有优越感的郭淮也不免暗暗心惊,唯恐在考校方面落在人后,那就很难看了。
好在颜良的一纸诏令暂且打消了郭淮的忧虑,他被特召为短兵随军出征,很是让不少同学艳羡。
来到军中后,郭淮接触到的面更广,对这支百战百胜的部队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深切地感受到,讨逆营中的每一个将士们似乎都有明确的目标。
普通士卒想要成为伍长、什长、队率,提升自己的军阶。
基层军吏想要往更高的位置去爬,获得更高的军阶。
更有长远打算的将士会争抢加入教导营的名额,从而学习更多的知识,适应更复杂的战事。
军谋们随时都在拟定策略,以备不时之需。
宣导时时刻刻都与战士们在一起,为大家鼓舞士气。
军正则一直处于冷眼旁观的状态,监督着大家不犯错误。每一次军议,最热闹的便是争抢出战名额,争抢谁为先锋谁为主力的时刻。
似乎所有军将都视战斗为乐趣,大有秦之锐士闻战则喜的意味。
渐渐地,郭淮也被身边的袍泽同化,看向颜良的眼神也变得狂热,更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如颜良一样,走在队伍的中心,淡然接受着四面八方的注目。
他甚至想到有一句不太合时宜的话,那是某个亭长见诸秦皇曾经发出的感慨。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走在郭淮身边,年岁比郭淮小了一岁,身形却更为粗壮的魏延心思就简单得多。
他插班入教导营后简直如鱼得水,身边每一个同学似乎都有不弱于李三的身手,有一些人在个人战技上更炉火纯青,让他一次性找到了不少可堪匹敌的对手。
在兵法教习上,魏延也是大开眼界,他在家里的时候也看过一些兵书,比如《尉缭子》、《孙子》、《吴子》等等,但对于其中的内容却是一知半解,并不能完全领会。
当时魏延还曾讥笑道春秋时的战争与当下大不相同,这些书上的内容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
不过在军中的教习们将就近的一些战事与兵书上的道理结合到一起来演说时,却听得魏延连连点头,原来兵书还能这么读。
被颜良召到身边后,魏延更是兴奋莫名,以为离沙场建功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然而,让魏延略感失望的是,面对他屡屡请战的要求,颜良至今没有答应过一次,都只是吩咐他多看多听多学,自会有他出场的时候。
如今,听着身后幕僚们的议论,魏延心里想道:“能带人打胜仗的将军,谁不爱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