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作者:一千八百种坏毛病 | 分类:历史 | 字数:15.7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9章 畜力轨道公共运输系统
看到朱标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杨宪轻笑一声,开口道:“殿下,也不用过于思虑。所有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按照你之前所讲,原本预定的大明第一次恩科是定在来年开春。”
“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分门别类有些来不及了。因此这次科举,可以先选一些政务型的综合性人才,以策论取士,唐朝便有,这样一来,那些儒生们的反应也不会太过激烈。当然所有策论选题,都要脚踏实地,切实关系民生实事。”
“之后,你可以让陛下在殿试上,向全天下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科举改革,量才为用的决心。”
朱标听了杨宪的话,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他接下来又是拉着杨宪讨论了一番,科举改革的一些具体细节,这一聊就又是大半天。
回京后。
朱标和朱元璋又是将杨宪说的那一番话,讲了一遍,爷俩一合计,总算把科举这事给定了下来。
科举这事定下来之后。
为了迎接来年开春的科举,彰显大明求贤若渴的决心,朱元璋决定花重金,重新翻修国子学。
这个美差,最后落到了工部营造司马南山的头上。
...................
科举的事情先放在一边。
扬州。
那天朱标在临走前,吐槽了一下,他整日在京城、扬州来回有多么不容易,问杨宪京扬公路什么时候能够修好。
诚然,在朱标看来,只要京扬公路修好了,路变平整了,那么他往返京城、扬州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不过杨宪心中清楚,虽然这么做确实能够起到提速的作用。
不过无法产生质变。
因为代步工具没变,还是骑马。
杨宪心里不由琢磨着,是不是需要发展一下交通工具。
如今的技术积累,距离工业革命还有一段距离。
因此杨宪所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有限。
他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自行车。
根据明朝目前所拥有的材料,好像能够造出一辆想象中的自行车来。
不过再仔细一想,杨宪便否定了。
如果造出来的标准是能骑。
先不考虑寿命有多长久,骑上去能绕着扬州府衙转一圈就算胜利,那么能做到。
车身方面最简单,可以用铁,或者再直接一点,直接木条楔钉子。
虽然寒碜了点,一点也不像现代自行车,但是好歹“具备现代自行车功能”,也算过关。
接下来搞车轮和轮胎。
轮胎不用想了,明朝没有橡胶,即便同时代美洲大陆,有橡胶树,可直接从系统将橡胶兑换出来。
可从天然橡胶变成最后的轮胎,需要经过复杂的密炼。
那么暂时把轮胎放到一旁,直接用车轮,也不是不行。
用的材料也是木头。
这样一来整体由木头构造的自行车总算完成了,有沥青公路的前提,避震差点也能接受。
接下来才是难点所在。
车链条。
这个就有点太难为古人了,古代没有冲压机,只能人力锻打加工,再厉害的铁匠,估计也不能敲出几百个同样的小钢片啊。
即便是工匠一截一截打金银首饰一样,把链条做出来,也容易折。
链条也不算彻底无解,可以改成轮绳传动。
轮绳传动一样没问题,只要弹力绷紧点儿。
古代没有胶皮,可以用牛筋代替。
只有最后一个难题,那就是轴承。
这个以目前来说,基本无解,别看这小玩意儿远离简单,用铁珠滚动的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省力。
做起来好像也很简单的样子,大铁圈套小铁圈,中间再来一圈钢珠。
可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轴承对加工要求超级高,洋务运动之后,我国才搞得出来。
要知道那个时候,北洋水师已经可以造军舰了。
当然了,有系统在,这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杨宪甚至可以直接从系统兑换一辆自行车出来,只是所需要的功绩点多少问题而已,可无法量产,无法推广,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由自行车轮胎,想到了橡胶树。
在杨宪看来,倒是可以从系统兑换一些橡胶树种子种植。
连自行车都不符合条件,还有什么适合呢,难道直接造火车啊。
杨宪自嘲地笑了笑。
笑着笑着,笑容忽然凝固了下来。
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啊。
提起火车,那就不得不提一个梗了。
那就是清末“马拉火车”的奇观笑料,说是铁路修好了,可清朝的顽固派称“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于是,中国铁路史上最可笑的一幕发生了:在标准化的铁轨上,几匹骡马拉着笨重的火车头和一车一车的煤炭,往来于唐山和胥各庄之间。
这一幕在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也有表现,就是开头那段“带着老婆坐火车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桥段。
诚然,在明明有蒸汽机能够使用的前提下,还使用马,确实是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
但实际上,如果时间往前推的话,马拉火车在世界各地都很盛行。
随着工业革命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市内急需一种高效的交通工具。
而骡马在轨道上拖动车辆(即马拉火车)的交通方式就顺势大规模推广开了。
纽约于1832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畜力的轻轨系统,使用的动力主要为马和骡子。由于轨道可以极大减少车身和地面的摩擦力,通常一到两匹马就足以拖动一整辆车了。事实上,就算是到了1880年,也就是唐胥铁路正在建造的这一年,美国有415家轻轨公司都在使用骡马拉客。
以目前情况来看,杨宪完全可以先退而求其次,先学19世纪初的美国纽约,先搞一套畜力轨道公共运输系统。
如果在地面铺上轨道,车辆所受到的摩擦力会大幅度减少。
因此在铁轨上,马的力量是惊人的,往往只需要两匹骏马就能拉动数十人。
所谓的火车,自然也不像如今的火车,一个火车头拉好几十个车厢,基本上就采用单车厢的样式即可。
杨宪越想越觉得此事有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