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好莱坞
作者:贾思特杜 | 分类:都市 | 字数:753.5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91章 激光点火
西蒙没有参加维斯特洛公司入股吉利德的签字仪式,当天却是在旧金山,并且连续停留三天。
日程满满。
最重要的事务还是关于吉利德的后续安排。
正式成为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西蒙推动的第一件事就是敲定前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上位,只是在对这家公司进行更加详细了解后作出了一些调整,拉姆斯菲尔德的职务从最初设想的CEO改为吉利德董事长。另外,负责产品研发的首席科学家约翰·马丁接任CEO位置。
在此之前,吉利德的董事长和CEO职位都由公司创始人迈克尔·奥丹执掌,这次算是直接退居幕后。
这并不意味着迈克尔·奥丹被边缘化。
实际上,随着这段时间对吉利德的更深入了解,西蒙逐渐发现,迈克尔·奥丹才算是吉利德真正的灵魂,或许曾经历史上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为吉利德的崛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府人脉,但却是迈克尔·奥丹成功利用了这些资源将吉利德带入巅峰。
这就像沃伦·巴菲特的优渥背景众所周知。
父亲曾经是国会议员,祖父也给巴菲特家族留下过一笔不菲的遗产,从小到大的交往人脉不是政府高层就是企业高管,随便一个邻居唐纳德·基奥后来都能成为可口可乐的总裁,并且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沃伦·巴菲特最成功的一笔投资。
很多人因此认为巴菲特的成功正是由此而来。
这却忽略了一件事。
拥有和巴菲特类似背景的人其实非常多,只有沃伦·巴菲特一个成为万众瞩目的投资大亨与超级富豪。
这就是区别。
今年37岁的迈克尔·奥丹拥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和哈佛大学MBA两大学位,这首先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能够在八年前刚刚29岁成立吉利德时就拉来美国前国防部长等大咖担任董事会董事为这家小公司保驾护航,这也足以证明迈克尔·奥丹的家庭背景并不比沃伦·巴菲特差多少。
过往八年,迈克尔·奥丹能够在吉利德几乎一事无成的情况下,确保这家公司没有因为连续亏损而倒闭,还成功完成了IPO,即使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太见得光的操作,这位中年人的能力却也毋庸置疑。
最重要一点,西蒙与迈克尔·奥丹的沟通过程中发现,对方对吉利德未来发展思路的描绘,与西蒙记忆中这家公司的发展轨迹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个非常大气的人,面对西蒙让位拉姆斯菲尔德的建议,奥丹不仅答应,甚至干脆彻底退居幕后,将CEO位置也让给了能力出众的公司首席科学家约翰·马丁,这让西蒙更加高看一眼。
放下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迈克尔·奥丹的这次退让,可以给市场释放一系列利好。
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担任董事长,可以让人看到吉利德在政府层面的人脉,大家都清楚,这足以确保吉利德正在推动的那款新药顺利获得FDA批准,哪怕直接打入美国医保体系都不是问题。
这里不得不说一点。
普通人总是恨不得所有特效药天价药都纳入医保,以便一旦生病可以使用得起,并且认为肯将这些药物纳入医保体系才是当局重视医疗福利的表现。
但,真相如何呢?
就像西蒙记忆中的吉利德丙肝系列药物,8万美元一疗程,纳入美国医保之后,普通美国人只要拥有医保确实能够支付,然而,人们可能忽略了一点,这些钱,终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美国医疗费用的畸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并不是政府将高价药纳入医保就是重视医疗福利,也不是当局不肯引入一些药物进入医保体系就是无视人间疾苦。
很多情况下,事实可能恰好相反。
回到正题,拉姆斯菲尔德担任董事长,可以确保吉利德的当局人脉,将CEO位置让给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又足以显示吉利德对产品研发的重视。
这两项人事变更,再加上吉利德即将上市的新药,足以改变市场对这家公司的态度。
另一方面,成为维斯特洛体系的一员,吉利德的局面等于彻底打开。
接下来,吉利德就可以执行原时空中的发展路线,通过不断并购同类型初创医药企业,形成自身专注免疫缺陷和抗病毒领域相对垄断的产品组合,再通过当局人脉击穿美国医保体系,最大程度扩张市场份额,最终实现吉利德的腾飞。
这些操作,就需要迈克尔·奥丹负责操盘。
虽然卸任了吉利德的董事长和CEO职位,但作为创始人,迈克尔·奥丹依旧掌握了吉利德12.7%的股份,再加上西蒙的绝对支持,中年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推动吉利德的未来。
搞定吉利德,又处理了一些硅谷这边几家公司的事务,周五这天,西蒙受邀参观了位于湾区东部利弗莫尔市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第891章 激光点火
这处联邦国家级实验室由二十世纪初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劳伦斯和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共同创立,隶属于联邦能源部下属的国家核安全局,并且由加州大学负责运行,主要从事化学元素、超级计算机、核武器等多个尖端科技领域的研发工作。
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这次主动向西蒙发出邀请,主要是听说这位年轻的超级财富大亨对可控核聚变感兴趣,还一度传出要为ITER项目提供资金。恰好,实验室正在推动的另外一个可控核聚变研究计划因为联邦政府最近几年持续削减相关预算而搁浅,于是主动找上门。
项目的名称叫做‘国家点火装置’。
这是实验室两年前为了申请联邦政府预算支持而特意起的一个名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束高能激光叠加轰击聚变原料激发核聚变反应。不同于采用磁约束原理的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激光点火技术因为是通过激光轰击产生惯性力挤压,进而达到核聚变所需要的高温环境,因此被称为惯性约束核聚变。
其实,无论是托卡马克、仿星器还是激光点火,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的概念。
去年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之后,西蒙私下里也仔细阅读过很多资料,对于现阶段主流的几大可控核聚变研究方向有着相当的了解。
相比使用磁约束原理的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激光点火最大的优势,其实是可以做到小型化。一些相关领域专家就认为,如果将来要研发核聚变驱动宇宙飞船,激光点火将是最优先的选择,而体型必定庞大的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更适合用于建造核电站或者大型航母舰艇。
不仅如此,激光点火技术还有着备受争议的一点。
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同样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不同于现阶段需要原子弹触发会造成大量辐射残留的氢弹,使用激光点火技术的氢弹不会产生辐射残留,干净,清洁,甚至可以作为常备武器使用。
可以瞬间杀死数百万人的氢弹。
干净,清洁。
听起来有些讽刺,然而,因为这一特性,激光点火氢弹可以绕过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条款限制,因为会产生严重辐射残留的核武器才被条约禁止。不得不说,人类真是想方设法都要钻空子进行自我毁灭。
西蒙是真的有意推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发展。
不过,实地参观之后,直接打消了任何支持的念头。
主要是想多活几年。
而且,从去年产生这些想法开始,西蒙其实就一直在学习思考乃至回忆记忆中有关航天核能等领域的信息。
最深刻的是关于航天领域的一个对比。
记忆中经常能够看到有人抱怨人类航天技术的退化,连西蒙自己一度都是如此认为。
人类20世纪60年代就能够实现登录月球,结果,进入21世纪,这件事反而变得越发困难起来,甚至产生了整个登月计划都是子虚乌有骗局之类的阴谋论。
结合各种信息,西蒙发现了其中的关节。
当年的登月计划,正值美苏争霸最激烈时期,双方都是倾尽了整个国家的实力,完全不计成本。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登月所使用的土星5号重型运载火箭。
这款重型运载火箭也经常被后来者认为是人类航天技术退化的一个标志。
当年的土星5号能够实现最高140吨的近地轨道有效载荷,然而,几十年后,再没有什么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能够突破100吨,哪怕是备受推崇的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载荷也只有64吨。
如果只看这一对比数字,绝对是完全的退化。
然而,大部分人其实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成本!
土星5号的制造成本,在当时那个年代,每枚达到5亿美元,而当时美国最先进的企业号核动力航母,造价才4.5亿美元。新世纪之后,美国的核动力航母造价已经暴涨到100亿美元,按照这一标准计算,当年土星5号的制造成本,基本上也是百亿美元级别。
那么,SpaceX的重型猎鹰成本又是多少呢?
6000万美元!
140吨对比64吨。
100亿美元对比6000万美元。
退化?
不存在的。
究其根本原因,只是这个年代世界各国都很难再以倾国之力去做一件事情。
真正的倾国之力。
不过,这件事对西蒙最大的启发其实是另外一方面,或许,如果当年的土星5号由SpaceX这样的公司来做,而不是政府主导,然后被各大供应商当作肥肉,或许也不需要4.5亿美元,可能当时的4500万美元就已经足够。
没错。
任何国家,任何体制,政府主导都难免出现严重浪费的弊端。
这绝对不只是航天领域。
对于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同样如此。
就像因为苏联解体而在最近几年连续被搁置的ITER和国家点火装置等项目,都是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难道,真的需要这么多钱吗?
SpaceX为什么能够做到那么低廉的价格,关键就在于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丧心病狂地压缩成本。
波音、洛克希德马丁乃至其他国家的国有航天企业躺在政府拨款的温床上不思进取,拿着依旧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技术水准的方案进行全球采购,完全不考虑性价比,并且经常以自身的全球采购策略为荣。
SpaceX却是大部分零件都实现自产,而且,波音这些巨头采用的价值百万美元的部件,SpaceX却是能用几万甚至几千美元就自己做出来,这直接造成了哪怕当局把波音洛马当亲儿子来疼,也根本无法与SpaceX竞争。
美国后来重启登月计划,不计成本的为波音洛马提供了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想要NASA的技术储备,可以,当年阿波罗计划资料直接搬走,想要重修发射台,没问题,直接砸个十亿,结果却一事无成。
烧掉一大笔钱,最终只是证明这些老牌巨头在安逸中已经完全丧失了执行登月计划的能力,最后发现,想要再次实现登月,只能依靠SpaceX。
周五这天,西蒙拜访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看到的情形,与记忆中的这些信息如出一辙。
只是拥有博士学位的员工就超过2000人的利弗莫尔实验室,根本就像一个养老院,再加上美国政府最近几年大幅削减相关部门预算,实验室整体弥漫着一股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气息。
完全只是一份工作。
计划中的‘国家点火装置’,预计耗资30亿美元,建设周期竟然要长达10年,与ITER计划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类似。
根据负责人的介绍,同样是全球采购策略。
如此漫长的建造周期,如此昂贵的造价,真的是必须的吗?
大批拥有最顶级学位却失去进取心的工程师每天朝九晚五,一个零部件讨论三天,感觉不妥就再延迟三天,日常优哉游哉地喝着咖啡拧着螺丝,半途当然还要再休息一番,这样的节奏,当然需要30亿美元,当然需要10年。
再想想记忆中烧掉了大笔政府拨款只是证明自身已经丧失了执行美国登月计划的波音洛马。
大概就是如此。
这绝对不是西蒙想要的。
最初还想从这些顶级研究机构挖一批人出来,西蒙同样打消念头。
西蒙需要的是记忆中SpaceX那样拥有硅谷创新探索精神的锐意进取的团队,而绝不是一群长期安逸环境下失去了精气神的科研蠹虫。
好在,维斯特洛体系内部并不缺少这种人才。
西蒙也相信那些实验室内还存在一些没有被消磨掉锐气的上进者。
为了培养改变世界天才的索尔维计划短时间内不可能见成效,西蒙却不打算一直等到很多年后。返回洛杉矶之前,西蒙直接让人开始找寻对于推动人类航天核能发展感兴趣的人才。其中还有一个小目标,把此时应该已经混迹硅谷的埃隆·马斯克找出来。
虽然手中不缺少类似的人才,但原时空中埃隆·马斯克既然已经证明能够取得成功,这也算一条捷径。
西蒙打算让对方负责去年就已经悄悄注册的全新SpaceX。
至于主攻可控核聚变的核能领域,当然不能压在一个人身上,不过,西蒙需要的也是拥有同样特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