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之学子情深
作者:沉默1958 | 分类:都市 | 字数:17.1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6章 秦淮河畔有故事
离开中山陵,我们来到秦淮河畔的南京老街,品读一下这里曾发生的故事。
秦淮河沿岸酒家林立,大都是仿古的明清建筑。雕栏玉砌,亭台楼阁,竟显奢华气派。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写过: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里的淮水就是秦淮河,女墙就是城墙的意思。可见,它自古以来就是南京的护城河,本名叫“龙藏浦”。那么它是何变成秦淮河的呢?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其实秦淮河是一条历史
悠久的天然河流,当这条古老的河流确实是从方山经过,而且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才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河流全长10公里。成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它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桃花扇》中描写的不畏权贵的名妓李香君,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畔。提起文德桥,也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文德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历代均有修葺,相传为李白醉酒捞月之地,为此后人在桥旁辟建了得月台。
文德二字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但南京民间有“君子不过文德桥”一说。旧时南京夫子庙一带为科举重地,每有赶考学子聚集苦读;对岸则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馆之地。文以载德、厚德载物的儒家正统,与及时行乐、纸酔金迷的金粉之地,隔河相守,相安无事。分隔它们的,就是这座文德桥。
历史上文德桥由于特定的位置和结构,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后,在该桥东、西侧的秦淮河上,可见水中左右各半边月亮,此即“文德桥上半边月”的出处。这一自然奇观,曾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揽月。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当年寓居南京时,曾于此夜漫步文德桥,见此奇观,激情如喷,不禁咏诗一首:“天涯羁旅客,此夜共婵娟,底事秦淮水,不为人月圆”。
李白酷爱明月。有一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夜晚,他来文德桥附近酒楼饮酒赋诗,只见皓月当空,银辉泻地,便趁着酒兴上文德桥观景。突然,他发现月亮掉在水里,便酔意朦胧地跳下桥去,欣然张开双臂捞月,水中月亮被剖成了两半。从此,每年那天的夜晚,人们都争相来文德桥观赏半边月。这个故事在人间广为流传,很多文人墨客和学士名流也因文德桥畔的半边月慕名而来,曾为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著名诗人闻一多的长篇叙事诗《李白之死》,对李白投水捉月和明月的迷人景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诗中写道:“月儿初还在池下丝丝柳影后窥看,象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于今却已姗姗移步出来,来到池西,池波一皱,又惹动了娴静的微笑。
在秦淮河岸边,占据很大面积的还有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清同治年间,江南贡院达到鼎盛。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从贡院落成到晚清废除科举,江南贡院为国家输送了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不过,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已为数不多,贡院内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タ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刘禹锡的这首诗,许多人到南京的夫子庙,一定要去乌衣巷,看王谢故居。
乌衣巷内,王谢故居围墙高耸,明显经过现代人的修饰,崭新明亮,然朱门紧闭,昔日的王者之气犹存,只是那些堂前燕已不知飞去何家,曾经的繁华早已随雨打风吹去,只剩下游人们的脚步声在青石板上发出空旷的回响。关于乌衣巷的得名,还有一个与王谢有关的爱情故事:
金陵人王谢,出生航海世家。一次海上遇难,他抱一木头漂浮到“乌衣国”,救他的老夫妇将女儿许配给他。天长日久,思乡心切,王谢悄悄返回故乡。回家后,王谢见有两只燕子栖于房梁,招手引下书一诗笺系于燕尾放飞,诗日:“误到华胥国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出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第二年春天,燕子从乌衣国”返回,尾系回诗:“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暌违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
后来,燕子不再往返传递消息了,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流传了。王谢居住的巷子就被人们称之为“乌衣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