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
作者:爱疯不疯 | 分类:都市 | 字数:53.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37章 第一百四十四万佳地产的由来
第一百四十四万佳地产的由来
一路上,我和李思语都各怀心事的没有再开口,直接回了景山别墅区。
李亨达的眼睛比我还毒,担心我们的心事被他看出来,所以也就没去跟老爷子复命。
第二天一大早,我熬了大半夜顶着一对儿熊猫眼走出房间,李思语早已经准备好了爱心早餐。
面包片,牛奶,爱心煎蛋。
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这基本上就是营养膳食的标配了。
但我不一样,一个农村来的中年人,怎么可能是几片面包能打发的了的。
李思语好像看出来我不够吃,想再烤一些面包片,却被我劝住了。
虽然烤几片面包片不麻烦,但时间却是不够了。
昨天还跟贾利民约好去他家做客,现在都已经上午九点钟了。
从景山别墅区回市里,怎么说也得半个小时,再算上路口红绿灯什么的,到贾利民家里,说不定都快十点了,不合规矩。
进市区的路上,我一直在找早点摊儿,也不知道是那些小摊贩们害怕疫情的余波还是怎么样,一直进了市区,都没发现一个。
以前还没上大学的时候,李思语跟着她父亲倒是去过贾利民家里几趟。
昨天贾利民说李思语记得路,难得贾利民作为利民建材集团的董事长,竟然还住在原来的那个小区里。
月亮湾,这个小区算得上是一个中高档小区了,放在十年前,那也是上流社会人士才住得起的房子。
有些巧合的是,张少侠租住的那个房子,也在月亮湾小区。
周围很繁华,光医院就有两所,而且这个小区距离幼儿园,小学都不怎么远,还有大型超市,商场,距离公园也很近,可以说周边的配套设施,已经很齐全了。
于是,这个小区的租金,也不便宜。
一个八十多平米的两居室,也得差不多小三千块钱才能拿下。
我有心想去张少侠家里拐个弯,看了看时间,还有十分钟就要十点了。
去了张少侠家里总不能不进门吧,一进门至少就得十分钟。
再去贾利民家里,有违做客之道,毕竟这次拜访贾利民,是为了我正在筹备的那部电影。
月亮湾小区门口不远处,有一家便利店,看得我馋虫直往外钻。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这是个连锁的便利店,不仅是一家超市,还有早餐卖。
早上的时候垫补了四片儿面包,现在早已经消化光了。
一头钻进便利店,给李思语也带了一套煎饼,又提上一个果篮,往贾利民家走去。
“哎呦,你们能来家里玩儿我跟你王阿姨就已经够高兴的了,还买什么东西,快进来!”
贾利民一边接过果篮,一边把我们让进屋里。
房子很宽敞,光是一个客厅,就差不多有五十多个平方,看装修也很讲究,正宗的中式结构。
因为我之前干过装修,虽然房子的格局好,装修也很大气,但毕竟是个一楼,再加上满屋子的大红色,显得整个房间有些暗。
换一种说法,叫做有些沉,当然这也跟家里主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一边换鞋,一边寒暄着,说什么毕竟是第一次登门拜访,晚辈给长辈送点儿礼物,也是应该的。
李思语跟王璐瑶坐在一边聊天,我则跟着贾利民一头扎进了书房里。
书房也很讲究,在跟贾利民聊天过程中得知,贾利民本来就只是个初中肄业的小伙子。
后来,跟着李亨达一起闯荡,没有个文凭撑腰,总被人看不起。
这才忙里偷闲,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一个本科文凭。
书桌上很简单,就是一台电脑。
书桌旁边,有一个能容纳四人落座的茶海,两边则是跟装修风格配套的书柜。
琳琅满目的摆着的全都是工程一类的或者是建材方面的书籍,看得出来,哪怕贾利民已经成功立万了,也仍然没忽视充电。
跟贾利民一边聊他们当初创业那会儿,可以说艰难险阻,应有尽有。
而且二十世纪末,建材圈子里也没有什么统一的规格标准,质量也很难把控。
这二十年里,也算是大浪淘沙,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建材商。
也正是因为贾利民跟李亨达有着同样的鸿鹄大志,严格把关每一批建材质量,才侥幸活了下来。
按贾利民的说法,当时他跟李亨达的关系,那可以说是穿一条裤子都不为过。
毕竟李亨达是贾利民的上下游关系,而且工程款什么的,都是自己人,好对付。
“你不知道啊,当时要不是你岳父受了那一次骗,他也下不了决定要自己开办地产公司。”
贾利民回忆似的说到,眼神里充满了无限的缅怀。
好像,二十年前那些峥嵘岁月,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从贾利民的回忆中,我了解到,当时的李亨达,应该叫李旭达。
李旭达当时仅仅是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因为有膀子力气,再加上人缘不错,周围有将近二十多个村子里的乡亲,跟着他承揽承建的工程。
最多的时候,能有一千多人跟着他混饭吃,在十里八村的可以说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后来,大楼盖起来了,开发商卷了钱跑了。
李旭达傻眼了,一千多人都等着发工资呢,将近一千万的工程款,他从哪里掏。
家里的房子卖了,地也卖了,家里的家具电器什么的,一个都没拉下,全都被那些工友们来了个卷包烩。
李旭达带着媳妇和两个还上初中的小女儿,流落街头。
后来还是贾利民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们接到了家里。
好在乡里乡亲的,大家对李旭达都知根知底,仍然有三四百个工友同情他,也信他。
从那时起,李亨达就下定决心,要开办一家地产公司。
不管是亏了还是赚了,都不能让工友们寒心。
二十世纪末正是发展加速的时候,工程上的活不少。
李旭达接了外地的工程,带着三百多工友出工。
将近一年的功夫,紧赶慢赶,终于在工期之前交工了。
看着一摞又一摞的四个人头钞,李旭达宣布要成立自己的地产公司。
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全部留作启动资金,工友们谁想加入的,来者不拒。
当然,累死累活一整年,工友们不能拿钱回家过年也说不过去,谁要是想拿了钱走的,也不阻拦,以后有活了还一起干。
一百多工友还是拿钱走了,这一下子钱堆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但却没打消了李旭达开办自己的地产公司的积极性,按照每个人出资,划分好了股份占比,很快万佳地产的原型就组件完了。
一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原来跟着李旭达跑工程的那些工友们,也都五六十岁的人了,干不动了,但挣的钱却翻了好几番。
哪怕那些五六十岁的老大爷天天在家躺着睡大觉,仍然有钱源源不断的进账。
而这些钱,就是他们当初选择入股的分红。
不知不觉快一点了,王璐瑶敲门喊我们出来吃饭。
刚一出了书房,屋子里多了一个人,是一个女孩,看样子二十五六岁的样子,眉眼之中闪烁着跟贾利民一样的精明。
“你是周子轩吧,不知道的还以为照片跟你是两个人呢!”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把我说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