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驸马
作者:白马啸秋风 | 分类:历史 | 字数:461.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四十八章 兵起6
而荷兰人的麻烦远不止此。
自荷兰军队以贸易为名,在一六零四年登上澎湖,进而武力侵入台湾已有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内,他们建立了热兰遮城和赤嵌城。并以这两地为据点,占据台湾南部广阔的地域。
而当时占据台湾中部的是一个名叫大肚王国的台湾当地土著势力。说是王国,实际上就是一个部落联盟,共主叫大肚番王。
经过荷兰军队两次出兵打击,大肚王被迫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签订了表示服从的协议,并数次南下参加荷兰人主持的会议。但大肚王国掌握着当地土著,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只允许荷兰人通过他们的领地,而不允许他们在当地定居,也不允许他们进行传教。
驱逐西班牙人后,荷兰人一直想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台湾,并决定在西班牙原先的占据地基隆建立新城。
一个荷兰军上尉带着几十个荷兰士卒以及几个建城的学者北上,在台北遇到了当地土著巴布拉族的激烈抵抗,全部被杀。而早就对荷兰人不满的大肚王也在明军的穿引下,对投靠荷兰人的土著部落发起了进攻。并下令召集各地部落,号召将荷兰人赶出台湾。
一时间台湾境内风云骤变,动乱不止。荷兰人只得收缩兵力,将所有士卒集中到热兰遮城和赤嵌城两座城堡内,并紧急派人向巴达维亚求援。
福建,泉州。
郑芝龙召集手下众将,将台湾的情况给他们讲了一遍,又把韩括的来信传给他们阅看。
郑芝豹看过之后,首先问道:“二哥,这韩括什么意思?他是想让我们出兵收复台湾吗?他自己干吗?”
郑芝龙还未说话,郑彩却接住说道:“四叔,你没看懂啊!这韩括分明是早就派人去了台湾,否则他如何对台湾的情况这样的了如指掌。我看这次台湾岛内的动乱,十有八九就是他的手笔。他这次来信就是礼节上告知我们一下,同时看看我们对此事的态度。他有收复台湾的心思,但最后是靠他独立收复,还是与我们一起收复,亦或是我们出兵自己收复还不确定。他信中说的就是这个,询问我们是否要参与此事?”
郑芝豹怒道:“他一个小小的参将,怎敢如此放肆?荷兰人船坚炮利,靠他那点人,怎么可能收复台湾?”
郑彩摇头笑道:“四叔,这还真不是他放肆。若是放肆,他根本不会来这封信告知我们。至于四叔所认为的他没有收复台湾的实力,我也不敢苟同。我听说周显一直在登州招募工匠建造船舰,而且是荷兰人的那种三桅船舰。他又与葡夷合作,不仅自己制作火炮,还从澳门大量购买。我看这样下去,或许用不了多久,他就真的击败荷兰人的实力了。”
甘辉问道:“那他为何还要邀我们共取台湾呢!”
郑彩沉默了片刻道:“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四叔所说的,韩括实力不够,至少目前还不够。另一个是义父早年迁移数万漳州、泉州百姓入台湾,他们可不认得什么韩括、周显,他们只认得义父。我想韩括也有借助义父的威望,号召台湾百姓从内驱逐荷兰人的意思在。”
施大瑄嘿嘿笑道:“这韩括倒是有几分智谋和胆量。将军,我们现在怎么办?要不就直接拿下台湾吧!我早就看那些红毛子不顺眼了。这些年来,他们杀了多少我们大明的百姓?”
郑芝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向坐在末位的一个青年道:“森儿,你怎么看此事?”那是他的长子郑森,他后来还有另一个震朔宇内的名字,郑成功。
郑彩眉头一蹙,看向郑森的眼神里有几分不善。
郑森站起来,抱拳向众人道:“诸位叔叔和彩哥说的都有道理。但侄儿以为,大家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台湾离我福建太近,而离韩括所在的舟山群岛太远,但为何韩括此刻却对台湾如此的念念不忘?除了驱逐荷夷外,是否还存有别的心思?”
郑芝豹脸色一变,惊声道:“你是说他有图谋我福建的打算?”郑家一直将福建当成自己的私地。
郑森道:“至少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我观周显近年所为,击满虏而占据辽南,降服朝鲜据其半国之地,灭刘泽清平定山东,建船队远赴南洋。朝廷大将虽多,但又有哪位能做到这些。此刻李自成已经在南阳击破孙兵部所率的官军主力,据传已攻入陕西。而周显在这个时候不但不调舟山之兵北上,反而有谋求台湾之心。从此看,其志非小,其心难料。若是让他占据了台湾,那在福建的我们还能睡的安稳吗?”
众人虽未说话,但眼神间却都露出赞赏之意,对他的分析表示认同。
郑彩开口问道:“森弟的意思是,我们不应与韩括合作?”
郑森摇了摇头道:“并非完全如此。可以与之合作,但台湾一定要掌控在我们手里。”
郑芝豹有点不耐烦,“森儿,你就直接说怎么办吧!别再这样婆婆妈妈的绕来绕去了。”
郑森转头看向郑芝龙,发现他眼中有鼓励之意。轻轻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现在天下已然大乱,我郑家家大业大,手握重兵。此是福,也是祸。台湾悬挂海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若是夺了它,至少可以在将来多一条后路。况且,我大明之地怎可让荷夷窃据。无论从自身安危,还是朝廷大义,我们都必须收复台湾。”
郑彩摇头笑道:“森弟啊!我郑家又不是马上要大祸临头,现在考虑后路是不是有点太早了点?”
郑彩的话引起一阵哄堂大笑,都觉得郑森有点夸大其词。
郑森剑眉竖起,满脸愠怒的看着郑彩。
此时一个响亮的声音响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等到大祸临头了才去考虑后路,是不是会太晚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