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作者:见月明 | 分类:历史 | 字数:386.8万

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计

书名: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作者:见月明 字数:4308 更新时间:2024-11-04 16:50:14

朱标监国对大明来说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可是这次不同。

以前他监国,只负责让朝廷正常运转,说白了就是处理一些常务事。

大事其实还是朱元璋拿主意。

这次明确要求他总揽国政。

什么意思?

就是说皇帝啥都不管了,一切悉听太子安排。

这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群臣第一反应就是,莫非朱标发动政变,将朱元璋给控制起来了?

但随即就将这个想法给驱赶了出去。

换成别的朝代,那根本就不用考虑,肯定是这种情况。

但大明朝不一样,皇帝还真有可能撂挑子。

毕竟老朱也不是第一次,表露出想提前退位的想法了。

身边的重臣几乎都知道这事儿。

所以,反应过来之后,群臣马上就知道,皇帝这次是真的想退位了。

勋贵们自然是万分不舍,他们的地位财富全来自于老朱啊。

官僚集团则是心中狂喜,这老杀才终于退了,仁厚的太子掌权,我们的日子就能好过不少。

不过不管心中是怎么想的,事儿还是要按照程序来办。

群臣都非常诚恳的表示:大明不能没有你啊陛下,陛下你可不能舍天下万民而不顾啊。

朱元璋感叹的道:“咱自4084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起兵,至今已经三十六载。”

“这三十六年来,咱宵衣旰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幸赖诸臣公齐心协力,咱大明方有今日盛况……”

“但咱也累了,想歇歇了。”

“以前咱怕太子年幼无法担当重任,不敢有所懈怠……”

“现在他已到壮年,且这么多年来协助我处理朝政未有失误。”

“上能孝敬父母,下能友爱兄弟,外能得百官之心……”

“咱很欣慰,终于可以放心的歇歇了。”

这话可以说是情真意切,不少官吏都深受感动。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朱标正式开始监国。

但大家都把握不准,朱元璋到底退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第二天,照样有许多奏疏被送到了他那里。

朱元璋看都没看,全部送到了东宫,并严令以后不许再将奏疏送来。

并且还拒绝了所有的觐见请求,只有徐达、汤和等老臣才能见到他。

这其实是一次很正常的试探。

大家先要知道朱元璋的真实心意,才能确定以后如何自处。

如果他将这些奏疏留下了,那就说明他并未真正放权,大事还要找他汇报。

现在他看都没看就弄走,还严令以后不许送,还拒绝所有觐见。

就说明他是真的彻底退,以后除非有天大的事情,一般都不用再来找他了。

群臣心里有了谱,做事自然也就有了分寸。

接着大家都将目光看向了朱标,等待着这位太子殿下会如何做。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朱标这会儿应该以求稳为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么做一来是安皇帝的心,你看吧我不会胡来的。

二来是安群臣的心,大家放心干活,我不会动伱们的。

三来也需要时间熟悉政务,以免贸然出手反而坏了大事。

等过上几个月,彻底稳定下来之后,再按照自己的心意,一点点对国政进行调整。

但朱标就是朱标,不同于任何一个太子。

他一上来就直接下达了几条政令,而且还都是和军方有关的。

说白了,他一上手就先动了兵权。

他先是下令,北部边军收缩兵力,严加防范北元南下劫掠,且无令不得擅启边衅。

这可以说和朱元璋的主动出击策略完全背道而驰。

文官集团自然非常高兴,大明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但武将和勋贵集团却出现了不小的微词。

倒不是他们不满意朱标,就算朱元璋突然这么做,军方也会有意见的。

不打仗我们靠什么立军功,我们靠什么封妻荫子?

靠国家给的俸禄,我们几时才能发财?

当然,他们更担心的是,国家是不是从此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了。

真要如此,他们军方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这是涉及到根本利益的事情,不是针对朱标。

就在这时,徐达、蓝玉、冯胜、傅有德等统帅,纷纷站出来表示对太子的支持。

这些大佬出面,军方和勋贵马上就老实了,政策顺利执行。

亲眼目睹了此事,陈景恪感叹不已。

但凡换一个太子,都不会在刚掌权的时候就先对军方下手。

可他是朱标,所以他做了,而且还非常顺利的就做成了。

“看到了吧,什么叫威望,这就是,你要和殿下学的还多着呢。”

他如是对朱雄英说道。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那是我爹,我不比你了解吗?”

然后他凑过来说道:“我考虑了一下,教化百姓之事不能通过学政。”

他说的教化百姓,是和前朝做对比,让百姓知道大明的好,以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陈景恪疑惑的道:“哦,为何?不通过学政,你准备怎么做?”

朱雄英说道:“你想啊,普通百姓有几个能读的起书的?”

“我们从学政入手,能看到这种对比的,还是只有读书人群体。”

“百姓照样看不到,又有何用?”

“总不能让学子们去乡村给百姓们上课吧?”

啧,古代版读书人下乡?

算了,还是别搞了。

陈景恪也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确实如此,那你觉得该怎么办才好?”

朱雄英说道:“从军方入手。”

陈景恪失笑道:“你不会准备让军人去教育百姓吧?”

朱雄英很认真的说道:“你听我慢慢说……大明没有预备役制度,这一点你是知道的。”

陈景恪颔首,预备役在东汉以前是很常见的制度。

百姓农闲季节接受军事训练,平时是维护地方治安的主要力量,有需要可以直接招募入军上战场。

后来光武帝刘秀废除郡国兵和兵役制,改为募兵制。

募兵就是拿钱当兵,于是就出现了以当兵为生的职业兵。

有了职业兵,预备役就成了非必要的东西,也跟着被废。后来的朝代,有的继续采用预备役制度,有的没有设置预备役。

大明也没有预备役,为什么呢?

一开始朱元璋采用的军户制,兵皆从军户出,也就没必要再从普通百姓里搞预备役了。

毕竟预备役每年训练,哪怕只有一个月,也会耽搁生产,还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这也是光武帝废除预备役的初衷。

他太了解民间疾苦了,采用了很多减轻民间负担的措施。

后来因为陈景恪的提议,大明取消了军户制改为募兵制加军功爵制,也同样没有搞预备役。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缺陷,等需要补充新兵的时候,军方发现新兵的素质非常差。

需要更长时间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士兵。

平时这个问题还不算大,可真遇到紧急情况了,是很致命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预备役。

全新的预备役制度,已经制定好了,只不过眼下还未来得及实施。

朱雄英继续说道:“预备役士兵每年都需要训练一个月,我们就利用这一个月时间教化他们。”

“然后等他们训练结束,再回家将这些东西告诉家里人。”

“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普通百姓也一样。”

“他们学到了新东西,回家之后必然会炫耀。”

“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百姓就能知道大明的好。”

“而且这么做还可以避开学政系统,减少阻力。”

还是那句话,学政系统是国之大事,无数人都盯着这一块的。

贸然从这里入手,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是朱雄英不愿意见到的。

听完他的计划,陈景恪不禁击掌赞道:

“妙啊,这一招实在是妙。”

“既可以避开敏感的学政系统,又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最基层的百姓。”

“对于预备役士兵来说,这也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

“对朝廷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的机会,能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

见得到他的认可,朱雄英也彻底放下心来,然后得意的道:

“你也觉得可行吗?哈哈……我可真是太聪明了。”

陈景恪心下莞尔:“你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确实很聪明。”

“而且这一招用好了,也有助于打破士绅阶层对话语权的垄断。”

朝廷想要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基层,只能依靠官僚士绅。

至于他们会不会传达,传达的过程中又会如何魔改,朝廷根本就控制不了。

即便朱元璋通过种种手段,狠狠的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

如果朱雄英这一招用好了,朝廷就又多了一种向民间传达信息的途径。

古代预备役,基本是每户出一名壮丁参加。

只要朝廷在集训的时候,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告诉他,就相当于是告诉了他的家庭。

而且文武分离,这条渠道也不用担心被文官堵塞。

朱雄英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兴奋的道:

“是啊,朝廷也可以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通过预备役的口,充分了解基层信息。”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文官集团欺上瞒下。”

“好好好,我马上就将此策整理出来,去找皇爷爷商量。”

陈景恪拦住他,说道:“别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朱雄英顿时就知道,他又有了新想法,立即就追问道:

“你想到了什么?”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你不觉得现在的兵役制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吗。”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问题?”

陈景恪说道:“退役和轮休制度,主要是轮休。”

朱雄英不解的道:“轮休?”

陈景恪解释道:“现在的兵役制度,默认了一旦参军入伍就要终生服役。”

“除非是伤残或者朝廷缩编军队,才会有部分人被退役。”

“当然,这不是关键问题。”

“问题是,朝廷没有制定轮换制度。”

“这就意味着一旦服役就要永远生活在军队里,直到死亡或者退役那天。”

“可士兵是人不是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有家人也需要正常生活。”

“现在正在服役的明军,很多已经从军二三十年。”

以前大明采用的是军户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是可以回家生活的。

且必须回家生活,因为他们还承担着屯田任务。

“可军户制废除之后,朝廷却没有制定相应的轮换政策。”

“这也就意味着,自从军制改革以来,将士们就在没有休息过一天。”

“现在时间短还没什么,时间一长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是上次他推测北元局势变化失误之后,重新检视了自己过往的政策,发现的一个缺陷。

一个在古代人看来压根就无所谓的问题。

因为从募兵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基本就意味着终身制。

可是作为一个现代人,陈景恪太清楚这种制度的残酷之处。

所以改变就成了必然。

只是当时的情况不适合提出轮换制——说白了,轮换制只有在非战时才能使用。

之前大明一直主动出击,他突然要搞轮换制,是很不合时宜的。

本来他的计划是,接下来五年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他趁机提出轮换制,是最合适的。

现在朱雄英突发奇想,要在预备役制度里面,添加一个思想教育课。

他临时决定,既然要改那就一起改。

别今天改一点,明天改一点,简单的事情反而变复杂了。

陈景恪将轮换制的重要性,详细的给朱雄英剖析了一遍:

“人的精神承载度是有限的,一旦超过极限很容易崩溃。”

“所以必须要给将士们轮休时间,让他们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因为体验过正常生活的美好,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拼搏。”

朱雄英沉吟许久,颔首说道:“有道理,别说是将士们,若让我天天待在一个地方不动。”

“不能见妙锦……额,不能见家人,我也会厌烦。”

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到他的口误,继续说道:

“而且咱们可以先在军中,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教他们忠君爱国。”

“等将士们轮休回家,也同样会将在军中学到的东西告诉家人。”

“与你在预备役展开的教化工作齐头并进,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朱雄英连连点头,说道:“是极是极……可是要如何轮休,又不影响国家安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