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把生活过成了段子

作者: | 分类:其他 | 字数:44.2万

一百二十九

书名:我把生活过成了段子 作者: 字数:2329 更新时间:2024-11-25 23:44:42

701.【科学瞎想】

半夜照镜子,突然想起曾有人告诫过最好别这么做,怕照到什么有的没的东西。我就奇怪了,不是有流传说法,辨别是人是鬼的方法之一是照镜子吗?据说鬼在镜子里是没有倒影的,甚至在灯光下也没有影子。

对于这种矛盾说法,仔细琢磨了半天,想找到个合理的解释,最后觉得问题应该出在镜子的材质上。古代大多使用的是铜镜或银镜,本身材质辟邪,对于这种电波或光影是排斥的,成不了像;而现代一般使用的是铝镜,这种金属比较兼容,而且成像更清晰,所以不管什么电波、什么现象都能无所遁形吧。

嗯,貌似说得通,可以安心睡觉了。下次就能出去大放厥词跟小伙伴们科普了。

********************

702.【缘分】

有个同事的朋友,去岛省旅游,结果还没开始玩就弄丢了行李。于是她立刻报了警,当地警局有位警察同志给她做了笔录立了案,最后一番辗转,终于帮她把行李找回来了。

后来听说同事的朋友现在嫁在了岛省,老公竟然就是那位帮她找回行李的警察同志。不得不说,缘分有时候真奇妙。

*********************

703.【蚂蚁】

听我妈说我们这边老一辈人进山干活,吃不完的食物一般都放在小溪中的石头上,等着下次再吃。其实我妈原先也不懂,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小溪里的石头上而不是挂在树上,有老人家说主要是为了防蚂蚁偷吃食物。

老一辈人的生存哲学,总是玄学中带点科学。说起来我们这边地接东南亚,蚂蚁确实数量和品种都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怕水火。吃剩的食物,比起防野猫野狗偷吃,更需要防的是蚂蚁,所以在以前没有冰箱的年代,吃剩的食物不但要挂起来,还要隔水保存。

于是老祖宗的智慧体现了。我们这边乡下有些地方还在沿用一种做法:将杯子摞进碗里,然后碗里装水,再把桌子和碗柜、食品柜的四个腿脚立在杯子中,这样木头桌脚也不会因为泡在水里而腐坏,有了柜子四条腿下的“护城河”隔开,装在柜子里的食品、入口的东西都不会遭到蚂蚁入侵。

不过随着现在农药的普遍使用,这种做法已经越来越少了,几乎淡忘了还有这么一回事。直到后来到泰国乡下支教,在农贸市场看到有卖一种塑料制成的、直接做成了一体化的两层碗,外层是一个斗笠形敞口碗,内层是直筒的像个杯子。起初见到时没想太多,认为会不会又是他们的宗教用品,点蜡烛或者插花用的,有老师就说这其实是用来垫桌子脚、注水防蚂蚁用的东西,把桌子脚垫在内层,外层注水,就能保证桌子脚干爽的同时防止蚂蚁上桌。这时我才想起我们老一辈也有这样杯子摞碗,隔层注水防蚂蚁的做法,没想到泰国还直接做成了一体化的产品,到现在还在使用。

如今在网上也看到了一些宠物食盆产品用这个原理来防蚂蚁,但是像泰国那样用来垫桌脚的一体化碗在国内真没见过,可惜忘了拍照。使用这个东西的好处就是不用喷杀虫药了,带毒的东西我也不喜欢。

********************

704.【男同学】

因为天气炎热,便给家中小儿剪了个清爽短发上学。

开学第一天,小儿有些郁闷,说新来的任课老师点名时候说:请第三排那个穿绿色T恤的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然后遭到全班爆笑。

我说没事,戴个发卡吧。

家中小儿说,还是穿裙子算了,我们的发卡款式太简单中性了,万一老师又说:请第三排那个夹夹子的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我说:如果这老师真那么没眼力见的话,穿啥都没用,没准还会说,请第三排那个穿裙子的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到时候你怎么办?

********************

705.鹧鸪

这两年扶贫攻坚战结束了,还得时不时去回访下帮扶的村振兴情况如何,就发现我们帮扶的那个村子原先的集体养猪场消失了,改成了鹧鸪产业。

说实话对于我们这种很少下农村的人来说,还不知道鹧鸪是种什么鸟,貌似只在古文里读到,就央求村干部带我们去看一下。

他们开车带我们在山道上弯弯绕绕挺远,几乎要进入深山,正当我们感叹这里的原生态养殖时,不料还没到养殖场,就传来一阵音乐声,风格颇前卫。问是怎么回事,村干部说这玩意儿怕人,就每天放音乐给它们听听,一方面转移注意力,另一方面促进生长。我们说真有怕人到需要用音乐转移注意力么,他们说是的,上次有领导来视察,不懂就抓了来观赏,于是就当场吓死了一只,我们打趣说只是领导想吃了而已吧。结果最后只在养殖房外面踮脚看了看,这种鸟长什么样还是没看清。

他们说珠三角地区特别喜欢用这种鸟煲汤或者烧烤,不知道口感和鸽子有什么不同。

村里还建了奶牛场,也是每天听着音乐歌舞升平,这些牛每天过着工作三小时躺平大半天的日子,羡煞我等。

********************

706.【家谱】

前两年和我妈的老伙伴喝早茶,老太太带来一个不知道哪个门派的老人家,看起来颇学究。刚开始没在意,没想到这老人家听说我家姓氏,就拿了一本家谱出来,说让我们确认下。

我这就有点意外了,因为不光是我,连我爸都不知道我们这种连《千家姓》中都没有的少数民族偏门姓氏竟然还修了族谱,而且时间还很新,是哪些热心民间学者为我们修订了那么巨大一本家族记录呢?

家族三代以上的人我是不认识也没听说过的,然而翻开族谱,发现竟然自己和家中小儿的名字也赫然在目,就有点惊奇了:修族谱的人是在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呢?我爷爷很早就不在了,只有个别关系较近的叔伯堂兄弟姐妹知道家中小儿的名字信息,但是后来拍了族谱发给这些堂兄弟姐妹,居然统一反应都是:啊?我们家居然有族谱?我和孩子的名字居然在上面?——实在耐人寻味。

而且发现这本族谱的记录方式挺有意思的,不记录配偶,只记录子嗣,而且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会一律记录在案,平等作为本姓氏这一辈的传人,确实是我爸这边村的风格,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