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大宋
作者:掠浮光 | 分类:历史 | 字数:45.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七十三章 盐利
柴宗训蘸起一点放嘴里一尝,虽未达到后世的纯度,这堆盐里还含有少量其他矿物质结晶,但比起皇宫用的精盐要好得多。不但白得像雪,还精致匀称,不像粗盐那种呈颗粒状。
“都装好了,我要入宫面呈官家。”柴宗训让人把精盐装到坛子里。
研究院一行人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郑王殿下真是民众的救星啊,短短数个时辰就生产这么多精盐,这下老百姓有盐吃了。”
柴宗训还在想着怎么运作这么多的食盐,以大宋目前的人口,这一片盐场的产量足够满足一国之需,如果再开辟一个盐场,等全国统一了,也能满足。
盐价下降是必然的,可又怕影响到朝廷税收。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到后世都还没能找到替代品,不吃盐或者少吃盐就会浑身乏力,而且食盐是一种长期的消耗品。因而自春秋时期盐就是朝廷的买卖,管仲提出的‘官山海’:必要资源都应由朝廷来控制他们的流动,其中以盐铁为甚,朝廷只要能控制这些东西的流动,就能控制其他东西了。
而食盐也是现在朝廷的重要禁榷物品,北宋时期,围绕盐法就不断改革,盐法的改革和盐业的收入息息相关,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盐利,保障朝廷的财政支出。
而今盐一下子就成为普通商品,盐价下降是必然的,税收怎么样还不清楚,这就要柴宗训去给赵匡胤洗洗脑了。
柴宗训带着那一坛子盐回到汴京,放在赵匡胤的案桌上。
赵匡胤也拿手抓起一把,这盐很细,一颗一颗的,用手也无法在捻碎了,比宫中用石碾磨碎的精盐更细更白。
“这就是你所说的精盐?比宫中之盐确实更胜一筹。”赵匡胤满意的点点头,然后问道:“产量有多少?”
柴宗训算了算,答道:“以目前的产量,大概能日产一万斤左右,一个月后,大家都熟悉了操作流程,便能日产五万斤,到了夏日,日产十万斤也不在话下。”
赵匡胤听完一惊,楞了一下,然后紧紧抓住柴宗训的手:“日产十万斤?你是在骗我吧?这可是欺君之罪。老师交代,熟练了之后能不能日产三千斤?如果能日产三千斤这样的细盐,就不算浪费我派禁军驻守了。”
“这当然是真的,我哪敢欺骗官家呀。你不信的话可以派人前去查看。”柴宗训被他抓的生痛,赶紧求饶“官家,我手臂都要被你抓断了。”
赵匡胤这才松手:“如果让我知道你是骗我,我就捏断你的脖子,看你敢不敢乱说话。我也是担心你让我希望太大,结果是一场空啊。”“这事事关重大,我必须派人去证实。如果此事是真,对你大赏。”
几日之后,八百里加急的传令兵回来禀报消息,莱州盐场确实能日产一万斤左右的细盐,就短短几日功夫,工坊里,细盐已经堆积成山,这愁着怎么押运出去呢,万一下雨就全完了。
赵匡胤知道之后,在后殿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汴京的盐价是每斤60-100文,官方批发出去的价是35-60文钱一斤,荆湖地区的盐价甚至高到600-800文一斤,其他地区的盐价也是在二百文一斤左右波动。如果每斤盐自己能赚30文,如若日产十万斤,那么一年就是百万贯。
而且这个是精盐,比青盐要强得多,价格应该可以卖更高。
好一会赵匡胤才平静下来,笑呵呵的拍了拍对柴宗训的肩膀问道:“说吧,这次想要什么奖励?”
“不知陛下想怎么运作这些盐?”柴宗训虽然对历史有所了解,可在这个时候,还是摸清楚赵匡胤的打算才好进言,否则自己贸然开口让国家运作,让盐成为普通商品,就造记恨了。
“如真能产这么多,盐价肯定下跌,我在想的是朝廷以多少钱收购合适。”赵匡胤在脑子里飞快算着价格。
现在的盐业是朝廷向盐农收购青盐,然后加上税收卖出,生产出来的盐不能私卖,必须卖给朝廷。可以说是强卖超卖。就算是后来的盐钞法,也是朝廷专卖。由朝廷发放盐引,商人拿了盐引再到盐场去买盐,然后才能贩卖,只是中间少了一个收购盐的过程,朝廷也是为了省事,节省运力。税收就算是通过盐引加在了食盐上面。
柴宗训听赵匡胤这么一说,就知道他还在打着赚差价的心思。
“官家,虽盐是百姓的必需品,可一个东西能大量生产,便失去了控制的意义,我认为堵不如疏。就以水为例:对于人生命来说,水比盐更重要,可臣听说过盐税却没听说过水税。因为水到处都是,而今盐也大大超过百姓需求,就不应该当做珍贵物品。”
“怎么说?”赵匡胤一听柴宗训竟然把盐和水做比较,这能比吗?多少黑户的税征不上来,还是靠盐税变相征收的呢。
柴宗训缓缓道来:“既然盐是一种普通商品,那么生产盐的工人,就当做一种普通的生产活动。不过由朝廷征调他们为雇工,每月发放固定工资,再按产量多少发放奖金。而他们所生产的食盐,都是这个商行所有,这个商行负责买卖,自负盈亏。”
“哪家商行有这么大口气?”
“官家,我们可以由朝廷出头成立商行啊。朝廷和民间商贾合资成立一个商行,朝廷占五成,其他五成由各家均分,这家商行就跟普通商行一样,也要进行生产管理,也要纳税。商行的主事,由朝廷委派,且制定管理规则。商行所有的人都是雇佣制,这样一来,朝廷技能享受盐利的红利,还能少养官吏。”
赵匡胤点点头道:“不错,如果出了问题,也跟朝廷没有关系,只要敲打好那几个主事就行了。不过此事关系重大,必须找政事堂的那几位来商议一下。”
柴宗训提出的就是国有制公司,算是大宋的第一个国企吧,只要能说服政事堂的那些宰相们,便能成立第一家朝廷和民间资本合资的国企,有了第一家让他们尝到甜头,便会有第二家、第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