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华集
作者:姬子梦 | 分类:历史 | 字数:46.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3章 闲来手谈论战事
姬长卿搬出了辛院,王冲夫妻两人刚刚成婚,姬长卿与李吟梅住在辛院多有不便,二人虽是师徒,可年纪相差不大,若是待久了,恐传出许多谣言。
姬长卿作为一个男人,很多事情并没有妻子考虑得周到,譬如光给弟子购置宅院,却忘了王冲靠着自己俸禄,养活一大家子似乎有点勉强。
于是妻子李吟梅又将名下的一间铺子赠予王冲,算作贴补家用。
搬离辛院,姬长卿夫妻二人暂时落脚于陈盛泽的住处,他也在汴京待不长了,礼部已经下了公文,命他年后赴任,到任上主持春耕。
两个弟子之中,姬长卿就不担心的反而是陈盛泽,因为他最早跟随自己求学,也随自己学了许多,况且于治家、经营之事上也从小受到熏陶。
近来姬长卿喜欢翻阅兵法,从《孙子兵法》到《吴子》、《六韬》、《司马法》,华夏并不非不善长战争,而正因为我们有着长期的战争史,对战争的破坏,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对战争的反思,因此在兵法之中又曰:“上兵伐谋”。
闲来无事,姬长卿与学生陈盛泽摆开棋盘,下上一局。
姬长卿执黑,陈盛泽执白,第一手落子小飞守角,是围棋中常用的托角定式。
姬长卿落子天元,这让陈盛泽也不仅惊讶:“夫子,落子中元是否太过冒险?”
姬长卿道:“落子中元虽然危险,可也有吞吐天下之象,偏居一隅就算可以享受一时的和平,可终是龟缩一方,时间长了,怕只会让人沉迷一时的繁华,而忘了背后的危险。”
开局下天元,被认为是一种效率不高的招法。在AI时代,这个看法被验证了。开局走天元,比走星位,胜率要掉6%左右,似乎掉得也不如以前想象的多。正常应对,稳扎稳打即可。
陈盛泽缓缓点头,在心中打起了十二小心,夫子的棋力不可不高,夫子初与人下棋时,棋力尚在初学,可夫子随着与明思、空闻老僧下棋越发的频繁,夫子的棋力在二位大师的调教下,棋力也越发的高。
明思老道棋风攻防兼备,棋路大开大合,空闻老僧棋风好争斗,善于细处慢慢布局,精于防守。而夫子吸收了二人的棋风,又拘泥于规则。
陈盛泽落子小心翼翼,而姬长卿似乎并不在意,依旧下棋从中盘杀出,直奔西北边角。
棋下至中盘,陈盛泽已经开始抓脑挠腮了,棋也越下越慢。
“夫子,位居中央,本就是四战之地,处于劣势,学问有不些不明白,夫子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面的?”
“伯川,当我布局天元时,我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此局无论输赢,只要我步步稳进,不计较一子得失,眼观全局,精心谋划,就算是输,可也在和局之间。”
“而你,在见我落子之时,便处处小心,生恐中我的陷阱,以至于他太过计较得失,而忽略了,你只有步步紧逼,我焉有不败之理?”
事实正如姬长卿所说,陈盛泽执白以1、3两着占据角部,然后再以5着占据天元。这就是说以一手在“三三”占角,其次在星位取势,随后于天元以中部势力为中心,使整个局势保持均衡之意。但从目前来看,开始布局就在天元必然会失去实利。
至第二十五手时,白棋的布局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有新意,而黑棋的姬长卿着法却本本分分、朴实无华。从这个角度看来,本局确实是新布局与旧布局、冒险与小心翼翼的对决。
经历了开局短暂平静之后,双方终于在右边开始了短兵相接的较量。
右边双方简单试探后都保持了克制,白六十五手活角双方两分。
右边黑棋先手定型后将战火蔓延到了左下,黑七十八手断吃白一棋子,获得不少实利,并使这一带获得安定。另一方面,白在七十九手位补,也暂时保住了中央的地盘。
黑八十手打入吹响了左边战斗的号角,棋盘上的战斗以顺时针的顺序依次开展着,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精彩!
双方在左边大打出手,至黑百手,局部白棋亏损,但白强行脱先抢到了先手。白一百零五手是当前唯一的大场,之后白可以伺机在主位打入,这样就产生了以后对黑棋进攻的机会。
双方在第一百四十手时,白棋失误,黑棋抓住机会,最终扭转了形势,奠定了全局。
陈盛泽掷子,表示认输,姬长卿微微点头。
此局对二人来说,看似下棋,实则却是以十九路棋盘,纵论天下。
“夫子,如今的形势,我大宋正如此局,若是大宋能向夫子一样,那么收回燕云,驱逐契丹蛮夷,兴复大宋未必不可。”
陈盛泽很是激动,姬长卿笑了笑:“伯川你还是太过理想了,确是如此。”他伸手将白子再聚拢起,“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仅是战阵的事,还有更多的国力民生、政治文化的综合因素,且不说我大宋文恬武嬉,国内税赋高于契丹人,就连最基本军力也不过契丹,战阵之事太过复杂,要得到如此的理想状态确实不可能,不过,这只是见事之法,并非从一开始就能如此精确的计算。也并非你我在方寸之中就能推演的,将领的优劣,军粮后勤,军心战力,朝中的士大夫是怎样想的?以及上位者都会影响战争的走势。
从国力来看,此时我大宋尚不具备收回燕云的条件,冒然出兵,只会损伤国力,破坏现有的稳定。”
“那夫子,我们当真不能做什么吗?”
“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还记得玄玉儿曾记计算过的一支军队数据吗?”
“记得一些,谨弟曾计算过,一支十万人的军队,一人一月至少需要粮两担,十万人就需二十万担粮,按照我朝律法一人需要配三至四名民夫,一个民夫从屯粮处背二十斤粮食运往1百里外的前线。每天吃两斤,前行四十里,到达地点后剩十斤。那么,两万人的军队要保证供应,至少需要十万名民夫负责转运粮食。而这还需要抽出一半左右的士兵保护粮站、粮道及战略支点,真正能投入到战场冲锋陷阵的士兵不足一万名。”
“所以啊!伯川,解决军粮,运输难题,这将会摆在收回燕云之路上,最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