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韬略
作者:岂清 | 分类:历史 | 字数:168.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10章 李贤太憋屈
明崇俨的行为被很多大臣所不齿,但是他的行为却受到了天皇天后的暗中支持,明崇俨的官职得到了提升,所以让明崇俨愈加肆无忌惮。
在很多大臣来看,明崇俨的行为确实有些不地道,尤其对于太子李贤而言,那完全就是拆他的台,完全就是要置他于死地,所以太子作为储君,他还是能够察觉到一些反对他的力量,很多支持太子的大臣暗中将明崇俨的行为汇报给了李贤。
太子李贤一听说此事,心中思绪波涛汹涌,气就不打一处来。
随着明崇俨的行为越来越“臭不要脸”,更是让太子李贤恨得牙痒痒。
明崇俨虽然指责太子不是,但是他的理由太过玄虚,并没有彻底扳倒太子的真凭实据,再加上天皇天后不表态,所以太子也不便对明崇俨明目张胆地惩罚。
如果煞有其事地惩处明崇俨,难免会让众人觉得太子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李贤的心里憋屈,却无法光明正大地表现出来,也不能明目张胆地表达出内心的怒气,只是暗暗察觉着明崇俨的行动,以防止对自己的不测,他不敢擅自行动,以防打草惊蛇,更害怕被天后借机抓住了把柄。
李贤的智囊团也在暗中帮助运筹帷幄,尽量减少此事带给李贤的不利影响。
这个时候,天后武媚娘看到了明崇俨的用处,更看到了明崇俨对于自己接下来要实施计划的用处,所以武媚娘当即立断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诏令,再次提拔擢升明崇俨的官职,让他作正谏大夫。
此诏令一出,将天皇天后的心思暴露无遗,虽然没有明确回应明崇俨的说法,但是此举已经很明显了,代表着天后承认明崇俨的说法,想当年废王立武过程中很多支持武媚娘的大臣都得到了提拔赏识,其中深意显而易见,恐怕连三岁孩童都知道。
丁瑜洲作为一品宰相大臣,正趁着机会紧锣密鼓地运筹着整个大唐帝国的发展大计,合理布局官员任命,将史书中所记载的清官勇将提拔到重要岗位加以锻炼,以便日后国家发展的需要,确保一旦宰相班子空缺,能够有人及时补充进宰相班底。
当然,他也在冷眼旁观着整个大唐朝局的细微变化,他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努力保持着自己与这些人这些事的疏远关系,尽量不让自己的兄弟们掺和其中任何一方,防止遭到无缘无故的波及,同时他更直觉地感应到接下来将会有一场血雨腥风的到来。
明崇俨如此明目张胆地评论时政,评价国之储君,表面上他是借助神明之言,实际上是来表达他的阴谋,是借着神明的幌子来干涉国家大政。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明崇俨的背后有一股强大力量在支撑着他,要不然一般的术士,一般的大臣是绝对不敢如此胆大妄为,公然抨击当朝太子。
很显然,明崇俨背后的这股强大力量是谁?
大臣们很明白,包括太子李贤也是很明白。
这个人在背后暗中支持明崇俨,暗中授意明崇俨大肆对太子李贤发出抨击之声,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太子名声扫地,声名狼藉。
丁瑜洲早就看透了其中的奥妙,看到了其中的深意,知道这自然是武媚娘在背后装神弄鬼,在背后默默支持所造成的结果。
因为武媚娘全然没有告知丁瑜洲,甚至从未提起过,所以如此情势导致丁瑜洲看透不说透,心知肚明。
他此刻全然关注他正在借机进行的朝廷官员布局比如他把狄仁杰调到了刑部堂官的职位,把张柬之等人下派到地方进行保护,为大唐的未来保存中流砥柱的力量,尽量让这场舆论战不波及其他人,以维护整个大唐朝政的太平稳定。
明崇俨的舆论战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太子夹起尾巴做人。
李贤当上太子之后的很短时间内,确切得说不到三个多月的时间,他就从起初风生水起的旺盛势头转为踹头丧气的颓废感,从刚开始人人都竖大拇指的状态转变到了大臣们怀疑和质疑太子水平和能力的阶段。
前段时间他如漫步云端,现在却犹如坠入地狱,明与暗的变化让太子心里着实闷闷不乐,更让他觉得这太子当得委屈当得憋屈。
这太子当得确实畏首畏尾了,不能够忘乎所以,不能够自信满满,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外面风雨飘摇,内廷更是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母后,处处对他针锋相对,处处找他麻烦。
郁闷、抑郁、失落、伤感。
这些词汇是李贤在当太子之后越来越清晰的体会。
太子的内心深处有一股顽强的力量在不断抵抗着,随着时态的变化,就如活火山一样,滚滚岩浆在不断翻滚和蓄积,其中蕴藏的强大力量,似乎会随时喷发出来。
太子李贤整日里心情压抑,越想这些烦心事,心情就越难受,他不想窝窝囊囊地被一个装神弄鬼的大臣搞得声名狼藉,更不想被一个不入流的大臣搞得处处被动,受制于人。
由于李贤当太子的时间不长,根基不够深厚,身边虽然着追随的大臣,但是他们也都是根基不深厚,尚未形成气候的一群人,故而太子李贤对于朝廷大臣的联络和笼络,做得不够及时和全面。
正因为如此,李贤的那些智囊团也没有如同李弘的那些谋士们一样,及时准确看清局势,请求丁瑜洲出山帮助,让丁大人扭转乾坤。
丁瑜洲私底下还想过,如果有李贤亲信前来求自己,或许自己也会像帮助李弘那样帮助李贤脱离苦难,只可惜没有任何人来找过丁瑜洲。
他也料定,李贤事件不会与自己有牵连,因为李贤平日里对待所有大臣都是一视同仁,并不会因为官职的高低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作为大臣之一,丁瑜洲只是保持着他臣子的本分,对于天后与太子之间关系不睦的真实情况,保持中立,不站队不表态。
同时,李贤的品性不像李弘那样心怀天下,心忧万民,所以说实在的,丁瑜洲对于李贤的态度和印象也不像李弘那么深刻和友好。
李贤全然不知灾难的悄悄降临,他只是尽量维护着自己的权益,当然这些行动都是暗中进行的,都是静悄悄的,没有惊天动地的行动。
按照史书记载,丁瑜洲猜测着,也等待着,惊天雷声突然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