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魔法世界
作者:一脸坏笑 | 分类:都市 | 字数:140.4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38章 行军计划
无论是刮风、下雨,无论是山地、沼泽,也无论是酷暑、严寒,只要作战需要,均要实施徒步行军。徒步行军对士兵的意志和体能是一个考验,在行军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热和水分,士兵在行军过程中应按照正确的行军要领,士兵徒步行军应按照全副武装和轻装的规定携行有关装具。行军前要细检查自己的着装;武装佩带松紧要合适,装具不应超自己体重的比例,如自己的体重是120斤,装具重量不应超过40斤。
尤其要仔细检查鞋袜是否合适,以避免行军中脚打泡。要穿半旧的布鞋或球鞋,大小要合脚,鞋带不要扎得太紧,鞋底不平和穿新鞋都容易使脚磨起泡来。行军时穿长袜;紫紧裤腿预防毒虫伤害。把水壶洗净灌满。在夏季开水中可以放少许盐,这也是预防中暑的一个方法。行军中要有一定的饮水制度,不要乱饮。出发时饮水一样尽量喝足开水,行军头二次小休息时,不要喝水只要嗽嗽口或润喉,第三次及第四次休息5分钟后,可喝一小碗水,最后一口,必须长时间地含在口中。大休息时不可立刻喝水,必须先嗽一嗽口及喉,喝时不可太多,
行军的速度要均匀,不要一时跑步,一时慢走,应均匀呼吸,全脚掌着地,调整好步幅,保持正常的行军速度,行军掉队时应大步跟上,尽量避免跑步追跟,增加疲劳。常行军时乡村路为每小时5千米,急行军时可达8一10千米,通常开始行军后30分钟小休息一次,尔后每行进50分钟小休息10分钟,休息时士兵应靠路的右侧面向路外,放下背包,解开鞋带使脚放松,但武器不能离身。在行程一半以上时要进入指定地区大休息2~3小时,就餐、补充饮水,治疗脚伤。行军中每晚要用热水泡脚使下肢的血容易向心脏回流,减少脚部浮肿。
夜间行军虽然可以避炎热的太阳照射和空袭,但是夜行军往往因为看不见路,容易跌伤和疲劳。行军中要以灯光、旗语、音响、手势等简易信号通信、运动通信等手段传递口令,保持通信联络。路标设置在路口、居民点、从林地及容易走错路的地方。通常的箭头头表示行进方向的符号和数字表示部队代号,
可以说,能够急行军的军队,本身就是素质极强的特点。
体能好,计划好,配合好,事先参谋们要先考察地形,计算一下一路上自己家士兵要走什么路,一路上有什么险关,会不会有人偷袭埋伏,以及要在哪进行大休息和小休息,提前准备好伙食以及饮用水补充……
这仅仅是行军的小片面。
真打起来,军学可以说是一门深奥到可怕的学问。
很多人对于战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演义、说岳演义等古典章回小说的水平上;对于指挥员的认识,仅仅是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标准;认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指挥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小说看得多了,而且还是古代文人创作的章回小说,以为打仗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指挥员的脑洞开得够大就行。却完全忘记了孙子“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的教导。
战争是物质的较量,现代战争更是如此。我们的先辈也早就说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却被只会津津乐道神机妙算之类的人抛之脑后。胜利的因素,是对敌我双方物质条件,地形、天候等客观自然条件的正确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科学分析、准确判断与周密计划。脱离物质基础去纠缠所谓的指挥艺术,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跳大神,是耍流氓,是典型的军盲思维。
现代战争已经不需要诸葛亮式的神机妙算了,相反,由于人员武器物资后勤等因素极为复杂庞大,驾驭这部机器极为困难,需要高超的领导、协调、组织能力,而优秀的大企业领导者恰恰具备这个能力。至于具体的细节可以交给参谋们去具体策划执行。一战的时候一支加拿大军队的指挥官就是一个企业家,结果那支军队的战绩是最好的,甚至超过英法军队。
统帅最高的素质是领导能力而不是运筹帷幄,此为帅才,最为难得。农业社会基本没有这种人的土壤,因为没有大的组织供这些人施展,所以将帅都出自军队,只有军队才有大的组织。工业社会的大企业则为这些人提供了平台,在和平时期就锻炼了企业家的组织领导能力。所以,农业社会是打不过工业社会的,将领的素质只是一个侧面。
在这个世界上,失败是常态,成功混合了运气,是偶然。所以,你必须首先建立防守,就算失败了,你人还在,身体零件还在,生活还能继续。对于人生来说,稳定的工作是防守,稳定的资产是防守,一技之长是防守,各种保险也是防守,可靠的关系也是防守,所以无论如何,要把防守纳入计划之中。防守做好了,做什么事都失败,也都无所谓,胜败兵家常事,只要一次成功,弥补掉所有失败,还有剩余,就是成功。
成事,这是进攻,进攻是建立在防守的基础上,当你建立好防守后,再来看如何成事。成功一个事,其实就是具备了成事的条件,然后交给天。所以,首先这个事做成需要什么条件。明白这个事需要什么条件,那必须先去收集信息。再看看自己,还缺什么条件。这是知己知彼。一切都是交换,算算看,为成就这个事,自己愿意付出多少代价,不顺利的时候什么时候止损。然后制定一个计划,计划要不要搞的详细,我认为不需要,计划越详细,越难执行。前面这些都是庙算,适合任何事。因为不知道你说的事,属于什么类的。有些事,是围绕必然的事来成事的。为必然的事(或者大概率的事)未雨绸缪,做准备,等必然的事一出现,大赚一笔。这是这些事的成事逻辑。说这么多,我基本没提个人能力。我觉得个人能力体现在战术上,成事我认为战略谋划更重要,战略划定了区间下限,个人能力决定区间的上限。大多数事,其过程都会有大量枯燥无味的机械工作,所以能力不是关键,谋划+时间+耐心才是关键。
计划,是用来对抗未知的,人是一种很容易对未来感到恐惧的动物,人对未来的恐惧就是焦虑,而计划是缓解焦虑最好的手段。
不安就是焦虑,而焦虑是对未来失控的恐慌,计划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古语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能长远地考虑问题的人,眼前的问题他也看不到;不能全面地把握局势的人,在细节上他也处理不好。所谓规划就是事前在脑中想出事情进行的顺序。更进一步的讲,规划力,规划的是我们处理事情时候的思考方式。大到国家发展,企业经营,小到整理房间、沟通写作,处处都需要沟通力。
成功人士,精英,学霸,一直都在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一些不明细节的媒体也大肆宣传,现在计划的概念深入人心了,但是,当你真的做了计划,你会发现基本没什么用,还是会很焦虑,还是难以执行!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对于待做的事情,仅仅安排时间节点是不够的,还要想好下一步具体怎么做,即确定某时某刻要怎么做某事,大脑知道怎么做了,才会真正释放这件事情,日程计划才能成为辅助大脑的“外存”。
传统的计划,仅仅完成了罗列事务这一步,而事务的“下一步行动”,这个最关键的步骤,缺失了!所以,你看似制定了计划,看似将事情保存在“外存”中了,但其实这些事情,还盘踞在你大脑的后台,持续消耗你的资源。
什么事最小化环境呢?
例如你计划背单词,那么这个最小化环境就是一支笔一张纸,要背的单词列表和一本词典。
例如你要写暑假作业,最小化环境就是你的暑假作业和笔。如果是夜晚,那就加一盏台灯。
相对的,我们平时所处的环境太多元,太嘈杂,总被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不知不觉的浪费了时间,打乱了计划。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就没有拖延症这个问题,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接触不到新鲜事物和陌生人,大环境本身就是最小化的,那些执着于研究特定课题的人的环境也最小化在本领域之内。古人不上网也不用电,照样取得了惊世骇俗的成就。
我不是反现代化,但最小化的原则中,最好放弃使用互联网,因为互联网这种过于多元化的事物很容易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我的方法是,如果遇到问题,就找一张纸记下来,在计划中开辟专门的时间,事后统一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这样你就不会频繁的被打断并进入漫无目的的搜索和浏览中。
一个段子,大概的意思是让你一晚上筹50万,正常情况你可能筹不到,但是如果说你做不到第二天就枪毙你,那么这时候很多人就能做到了。这个段子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很多事情我们拖延到一直要deadline才去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平时没有一个量化的可感知的失败代价。我们心里觉得可能这样的确不好,但是因为没有直接量化的即时性代价,难以感知。所以导致了事事拖延。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玩游戏呢,因为游戏的反馈机制是即时性的,可量化的,无论是处罚还是奖励都是即时性的,可奖励的。
计划应该是具体的,包括任务量、任务内容、以及限定时间的具体。一个错误的计划示范:我今天要学2小时英语。它只限定了时间,没有限定具体任务,容易只去凑满时间,不求效率。什么时候我们注意力最集中?效率最高?最容易急中生智?考试的时候,指定时间完成指定卷子。争分夺秒的紧张感,一般不会影响发挥,反而激发出专注力及高效率。
计划得不到执行,原因有很多。
一个人逃亡,不按照计划服从命令,如果没有被第一时间做掉,那么风险是巨大的。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一件事情、一个东西一旦有了裂痕,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任其变得更坏。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没人修,隔不久,房子其他的窗户也会被打破;原本干净的地方一旦有了垃圾,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在这里继续丢弃垃圾。一个计划一旦中止了一次,就极有可能有第二第三次,直至完全放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的失败,往往就是对最初的那个小诱惑、小妥协没有足够的重视。任由这“第一扇破窗”演变成击垮我们的罪魁祸首。破窗效应是人性中赤裸裸的黑暗力量,我们人生中的很多失败都来自它。
人的废掉,都是从对自己小小的纵容开始的。晚上睡觉前,你拿起手机对自己说,就玩几分钟,结果成了几小时。因为有点不舒服,你跟自己说,今天晚上就不锻炼了,容许不舒服的自己休息下,于是后来再也没拾起来。人,一旦放任自己一次,就会有以后的无数次,开始了破罐子破摔。面对难以解决的困境不妨干点无关紧要的小事破窗效应告诉我们,所有现在的困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由最初的那扇破窗引起的连锁反应。
人类的惰性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