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帝王
作者:星星草 | 分类:历史 | 字数:206.8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32章 奏请
首鼠两端令汉人切齿的大汉奸孙之獬了也并非一无是处,降清之前是大明的重臣之一,进士出身,好歹混了个庶吉士,任过翰林院检讨,险些进内阁。
投降鞑子之后,由于他好标新立异,以示对新主子的忠诚,也博得了清廷的好感,最典型标新立异事件便是臭名昭着的首倡剃发令,多尔衮认为这是个可重用的汉奸,便采纳了,开始了对汉人实施“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血腥统治,孙之獬也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站在民族融会的角度,有人甚至把这个大汉奸视为民族英雄。
这次孙之獬跟着多铎南征也是顶带花翎,人五人六,现在他就和谈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三王眼睛一亮,纷纷点头称善。
但这么大的事必须向上奏朝廷,不管是几王,也不管是战是和,他们都无权决断,最多只能上奏陈疏,参政军机,表达见解,没有决策权。
上奏朝廷其实也就是请示多尔衮,因为现在的大清是老二当家。
顺治帝还是一个六七岁的小毛孩儿,别说当一国之主,连一家之主也当不成,大清军又是刚刚立国,新迁京都,内部军务政务盘根错节,亲王之间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外部更是多事之秋,战事不断,顺治也就是在那把龙椅上坐着,朝野大事全靠辅政大臣来解决。
辅政大臣之中势力最大的当属多尔衮,虽然他没能坐上帝王的宝座,但他现在贵为摄政亲王,手绾正白旗和镶白旗的重兵,他的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都是军政大权在握,因此他的实力比最大的政敌肃亲王豪格雄厚得多。
因此多尔衮现在是大清实际上的掌舵人,大清国朝野大事基本上就是他说了算,称得上是二号的皇上。这是个野心勃勃的铁血人物,刚愎自用,专横跋扈,就是在他们家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当中,无论是哥哥阿济格还是弟弟多铎,都得听这个老二多尔衮的。
正在阿济格和多铎决定上疏奏请多尔衮决断此事的时候,智顺王尚可喜不无忧心道:“此去京师万水千山,就是骑快马也须得十天半月的,等摄政王爷谕旨下来,会不会有什么变故?伪帝朱由崧登基以来,大刀阔斧,对内连出重拳,整治朝堂,对外接连用兵,肃清不听话的军将,还多是御驾亲征,此人太不可小觑了,不可不防啊。”
“你说是伪帝在施缓兵之计?”多铎听懂了尚可喜的意思。
尚可喜点头,“王爷,事不宜迟,迟则生变。依小王愚见,此事王爷不必奏请摄政王,或者奏请摄政王的同时,豫亲王和英亲王做主就得了,先逼伪帝兵退江南再说,我们汉人有句话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不怕寇匪残酷,就怕汉奸无情。孙之獬和尚可喜一唱一合地为两位清廷亲王出谋划策,这其实对阿济格和多铎来说,不失为金玉之言,这正是朱由崧的软肋,如果清廷的两位亲王按这两位汉奸的意思办,那朱由崧这一计就白施了。
原来这个尚可喜也是个老奸巨猾的狠角色。此人认贼作父虽然人所不齿,但他文武全才,智商颇高,不愧是清初的智顺王,现在属汉军镶蓝旗,其母死于战乱,父亲和妻妾儿女皆死于鞑子之手,然却投降清朝,是地道的认贼作父角色,抱定皇太极的粗腿开始屠杀汉人、蒙古人、朝*鲜,这就所谓后金统一战争,后来又效忠多尔衮,奉旨平定中原征服汉人,战功赫赫。
最近有学者专家研究尚可喜,认为给尚可喜戴上汉奸帽是冤枉的,站在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角度,尚公能认清形势,顺应朝流,对大清忠心耿耿,以至后来三藩齐名的吴三桂和耿精忠被满抄斩,而尚可喜能独善其身,笑到终老,因此得出尚公判国降清有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进步意义,就差没弄成民族英雄了。
呜呼!为几百前年的国贼汉奸平反昭雪,不知这些人是何居心,什么叫认清形势,顺应朝流?这难道不是国贼汉奸们畏刀避剑、趋炎附势、苟且偷安、有奶便是娘的借口?
照这么说历朝历代的哪个汉奸不能认清形势、顺应朝流?是不是皆要为他们平冤昭雪,敬为祖宗,修庙拜祭,裁入史册,光照千秋?而那些驱虏扶汉、守土有责,为国战、为民死的英雄大义之士岂不成了不识时务的傻帽?岂不成了阻挡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的罪魁祸首?真是岂有此理!
这些专家学者可曾看清这些汉奸是如何屠杀汉人同胞的?不说别人,就说这个尚可喜吧,为了当好这个奴才,讨好满清主子,仅在1650年的广州大屠杀中,一次屠杀汉人百姓近十万,这些是不是也算是积极进步、意义重大?
明白了,在这些专家学者眼中,汉人就理所当然被异族蹂躏、奴役、屠杀!既然尔等如此喜欢被异族奴役蹂躏屠杀,干脆还剃发复古,当奴才算了,省得不当奴才寝食难安呢!
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要实在是吃饱撑的没事干,做些正事好不好,难怪有人要戏谑称他们为“砖家”了,鄙人看来连砖家都不如。
对不起,说的有点多了,书归正文。
纵然尚可喜和孙之獬也算高明之人,但朱由崧已经把准了他们脉相,鞑子毕竟是鞑子,对这两个汉奸之言有所取有所不取,尽管他们认为尚可喜所言不无道理,但还是摇头给否了,理由是纵算朱由崧在施缓兵之计那又如何?弹进粮绝是事实,就是伪帝的勤王之师来了,我们重炮齐发,神仙也救不了他。
结果,两位清廷的亲王立即上疏多尔衮,将奏折和朱由崧的两封和谈文书命心腹之将即刻送往京师,十万火急。
而对朱由崧派来的两个使者,恭敬有加,让他们在清营之中小住几天等候消息。
郑鸿逵和郑大木满口应承,心说陛下真是神机妙算,鞑子果然上当,叫住就住呗,别说待如上宾,就是杀了我们也毫无怨言,使命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等着看鞑子如何倒霉了。
接下来郑鸿逵和郑大木享福了,每天有茶有酒,几个清廷的王爷轮流陪着,并投其所好,后来连美人计都用上了,这叔侄俩是来者不拒,权当这是陛下之恩赐,也知道鞑子这么孝敬他们是何居心,二人心中有数但什么也不说,只是好好享受这份盛情了,吃孙喝孙不谢孙,这倒也符合海盗的本性。
倒是多尔衮现在的日子不太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