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姑翾楚
作者:大唐长公主 | 分类:悬疑 | 字数:19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百五十六章 气化为人
碧玉簪笑道:“主人不必担心,祖师走的时候,已经命萧天枢看住小红马了,小红马现在应该已无大碍!”
翾楚说:“这还差不多,他可是救过我命的人呢!”
碧玉簪笑道:“要是我的话,一定也会舍命救主人的!”
翾楚笑道:“呵呵,不用舍命,以后遇到这种事,先保命要紧,然后留着小命,告诉师父,让师父救我……”
碧玉簪笑道:“遇到紧急的情况,那妖精把你吃了的情况下,我们不拼命,等祖师回来了,你早都没了……”
翾楚说:“不过也是,可是你们就不怕吗?”
碧玉簪说:“也怕,但是保护主人是本能,毕竟没有主人,我们存在的还有什么意义呢!”
翾楚说:“就不怕这个世界上从此以后就没有你了吗?”
碧玉簪笑道:“若不是主人的话,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啊,我只不过是一枝碧玉簪罢了!”
翾楚笑道:“好吧,这没法了解你们的世界,不过也能理解得了。”
碧玉簪说:“主人很怕死吗?”
翾楚点点头说:“从小时候记事起,应该是两岁左右就怕了,曾经怕的哭了一天……”
碧玉簪笑道:“主人正好修仙,可以长生不死!”
翾楚笑道:“诶?对呀,你说你跟着师父这么久,肯定对长生不老有心得?”
碧玉簪笑道:“道教关于“长生不死”信仰理论的阐发,是以水崇拜气生人、生天地万物观念为理论根据的。正是根据气生人的观念,道教把人的生命看作是由气构成的,因而提出了“长生不死”的秘诀及其途径。”
翾楚说:“不是说气生神么?这气又能生人?”
碧玉簪笑道:“人的生存与气密切相关。《抱朴子》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以至万物,无不须以气生者。”道教还把精神看成是一种气。《太平经》说:“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老子想尔注》则把人的精神说成“精气”,“人之精气满藏中。”基于人的生命由气或精气构成的观念,道教提出了“长生不死”的秘诀:保存精气。《老子河上公注》说:“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人能抱一,使不离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精气能使身体内部得到调理,所以,人必须守住精气,使不离身。人的身体精气长存,则可以长生不死。”
翾楚说:“长生不死是我最大的梦想……”
碧玉簪说:“所谓长生不死,既要求肉体不坏,又要求精神长存,并与肉体相结合。然而,从一般常识的角度来理解,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总是要死的,人死形体便要腐烂。但是,道教对此有解决的办法——修炼成仙。所谓修炼,就是要使人的肉体变得和“气”一样轻,同时,使人的精神能够长居其中。
这样,就可以“肉体飞升”,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修炼方法之一便是所谓“服气”。“服气”就是“食气”,而不食五谷,以便把身体炼得轻如“气”。可见,所谓长生不死就是把肉体修炼得轻如气以升天,真是玄而又玄。”
翾楚说:“既然人是气所化,那人死后又成鬼,是什么状态呢?”
碧玉簪笑道:“人死后复归“气”的状态。”
翾楚看看师父还没来,便说:“人成仙升天以后的存活状态如何呢?”
碧玉簪笑道:“道教的说法是“与天地共其元”。《太平经丙部》这就是说,成仙的人与天地合为一体,成为“气”的状态。可见,道教“长生不死”、“成仙”理论,完全是建立在气生命观基础上的。
至此,我们认为,“气”生命观是道教理论大厦的最主要的基石。道教的宇宙观理论、“长生不死”理论都是建立在“气”生命观基础之上的。“气”的原始意义本来很单纯,即原始水崇拜中构成天地万物的“水气”。
翾楚说:“照这样说,气这种五行的东西,居然包含了许多东西?”
碧玉簪说:“经过历代思想家,尤其是道教的广泛引申和反向推论,“气”竟无所不包,变得非常复杂、含混模糊了。但道教的“气”仍具水气的形态特征。如道教论及“气”的形态时说它“清微不见”(《老子想尔注校笺》),“元气无形,汹汹隆隆,卧者为地,伏者为天。”(注:《太平经·河图纬》。)只有水气才具有这样一种看不清摸不着、四处弥漫、上天入地的特征。可见,以“气”为核心的道教理论实源于水崇拜的气生命观。”
翾楚说:“宇宙之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其事业取向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是生存。人们在一世中不但追求生存,而且还希望在生存中愉快健康地生活。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
碧玉簪笑道:“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是高道广成子传授与黄帝的养生之法,而黄帝就依这一养生宗旨而成正果,同时根据他修炼成功之法,将修炼境界分为三等,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虽有三种之不同,但均以顺应天地阴阳之运度为宗旨,以食欲有节、起居有常、绝情去y,使形与神俱(和)为中心思想。”
到了春秋时代,老子仍遵依广成子传授黄帝“守一处和”这一养生理念,进一步在其着作《道德经》中阐述了养生之道。如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在这里当神魂讲,“魄”作j气与身形讲,这与《内经》中讲的“故能形与神俱”是同一道理。常人思虑过甚,七情逞狂,六欲放dang,使人神志紊乱,魂不守舍,心肾不j,阴阳失调,所以老子让人神形相守,魂魄相会,自然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