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 分类:历史 | 字数:154.9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2章 慷慨好施的孟尝君
在合纵策略的帮助下,齐国越来越强大。尽管在入侵燕国的进程中,齐国吃了不少亏,却也让它声名鹊起。对燕国的征服令诸侯国看到了齐国的强大,开始对齐国怀有畏惧之心。
从燕国撤军后,齐宣王因为没有听从孟子的劝告,很羞愧,觉得没有颜面再见孟子。大臣陈贾听说这件事后,去找孟子理论。
陈贾问孟子,周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孟子说周公是圣人。
摧毁商朝后,周公派管叔管理商朝的土地。但是,管叔不知好歹,借助这个优势起兵反叛。陈贾借这件小事,说周公这种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其他人就更容易犯错误。这里的其他人,自然是特指齐宣王。
孟子听后,对齐宣王心生失望。他说,人心越来越奸诈。古人犯错误,就像天上的日食和月食一样,赤裸裸地暴露在百姓的视野里。他们知道,如果及时更正,会赢得百姓加倍的敬仰。现在的人却在犯了错误后,不但不知悔改,还极力为自己遮掩。
尽管齐宣王没有重用孟子,但他对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战国时代,齐国不仅是东方强国,还是文化大国。齐宣王管理下的稷下(临淄城稷门附近)学宫培育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齐国也因此声名远播。
《史记》记载,齐宣王很喜欢文学之士,所以招纳大批有才能的人士进入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人数曾经达到1000多人。在优越待遇的吸引下,阴阳家邹衍、道家人物田骈、接予、慎到和环渊等人纷纷奔赴齐国。
这批有才之士受到了齐国的礼遇,他们不用管理政事,唯一的任务就是谈论学术,这令后来的司马迁十分羡慕。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里,司马迁大赞齐宣王的功绩,尤其强调稷下学宫的盛况。
稷下学宫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和杂各学派的代表,他们纷纷着书立说,形成空前盛世的百家争鸣。孟子在稷下学宫一住就是30多年,荀子从15岁来到齐国后就没有离开。
当然,齐国能够成为东方霸主与西方的秦国并肩而立,并不是仅仅依靠齐宣王的稷下学宫,孟尝君和他府上的食客也作了突出的贡献。尽管孟尝君和他父亲与齐宣王有矛盾,但在矛盾还没公开化和尖锐化期间,孟尝君对实现齐国称霸功不可没。
孟尝君的国际战略思想源自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并将公孙衍的合纵思想具体化、明确化,矛头直指西方的秦国。凡是秦国想入侵的国家,齐国就极力拉拢。秦惠王打击楚国,齐国就拉拢楚国;秦武王威胁韩、魏,齐国就拉拢韩、魏。
此三国中,楚国最没信誉,因为楚怀王总是朝三暮四。尽管他答应了齐国的合纵,私底下还是暗中攻击它东边的越国。那时,秦武王刚刚意外死亡,秦国面临内乱兼外患,所以无暇顾及楚国的猖狂行为。
自越王勾践以降,越国就一天天衰落下去,不敢过问中原战事。公元前307年,楚国的使臣昭滑以实现并维护楚、越交好的幌子出使越国,此时的越国首领是无疆。无疆胸无大志,在昭滑享乐思想的灌输下,一天天萎靡下去。
越国是小国,国君的萎靡不振很快就会在国内传播。不到一年,越国便因国君不理政事发生内乱。楚国认为这是吞并越国的大好时机,于是火速出兵,这一年是公元前306年。
更令楚国兴奋的是,秦武王死后秦国的实际掌权者是宣太后,而宣太后则是楚国的王室人员。宣太后念及娘家旧情,先归还楚国的汉中,接着又将秦国的美女嫁给楚国国君。既然最强大的秦国真心接纳,楚国自然欣然接受,于是断绝与齐、魏、韩的合纵,一头倒向秦国的连横。
在公元前301年,孟尝君发动三国大军,以大将军匡章为将,大举入侵楚国。联军与楚军沿沘水扎营,联军能够看见对方,就是不敢轻易出军,因为不知河水的深浅。
每当联军想渡河或者试探河水的深浅时,楚军就调集弓箭手,以密集如蝗的飞箭射退联军。楚军凭河死守,联军无法开进,战争相持了6个多月。因为双方都在河边的沙滩上扎营列阵,这一场战争被称为垂沙之战。
战争进行了大半年,勇猛无敌的大将军匡章没有传来一个好消息,齐宣王又害怕孟尝君利用这个机会发展个人势力,再也等不下去了,于是派口才极好的周最到前线监督。
周最能说会道,嘴上功夫了得,却没有实际本领,更不懂战争。他刚到前线就找到匡章,将其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通,对什么事都指指点点。
匡章有苦难言,有怨无处诉,只能死守一条真理:八仙过海,各有神通。文臣有文臣的强项,武将有武将的本领。既然是他指挥作战,只要他觉得不能贸然进攻,即使以死威胁,他也不会下令进攻。
国君派遣使臣监督战事,不管情况多么恶劣,匡章只有一条路:硬着头皮,冒死往前冲。找来几位身手迅捷的士兵,经过特殊训练,组成一支小队伍,匡章命令无论如何,一定要打探清楚沘水的深浅。
第102章 慷慨好施的孟尝君
小队人马刚刚下水,还没到中央,便遭到了楚军的飞箭袭击。结果可想而知,逃得慢的被射死,逃得快的被射伤,河水被染成了血水。
就在这时,据说山上传来一个樵夫的吟唱之声。老樵夫的意思是,沘水的深浅,饭桶是不会知道的。战争相持6个多月,老樵夫天天上山砍柴,天天见到,自然能够看出其中的问题。
听懂吟唱中的意思后,联军中就有人请教。老樵夫很爽快,告诉联军,凡是没有楚军守卫的地方,水就非常深;只要是有楚军驻守的地方,水一定非常浅。
联军一看,只见楚军扎营列阵不整齐,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有的地方甚至没人,一下子就明白该怎么对付楚军。
等到晚上,匡章调动主力,集中主要优势,攻击楚军防守最密集的地区。楚军之所以在这些地方防守最密集,因为这些都是垂沙地区,很容易登陆。
联军突然倾巢而出,大举进攻,又是在晚上,楚军做梦都没想到,连逃跑都来不及,大部分都成为联军的刀下鬼。垂沙之战大胜后,韩、魏趁机抢占宛、叶以北的地区,楚国深受重创。
秦国落井下石,在垂沙之战的下一年,发兵伐楚,攻陷新城,斩首三万。每一次战争失败,楚国不仅失去土地,还丧失主将。在垂沙之战中,大将唐眜战死;在紧接着的新城之战,大将景缺同样战死。
战败的楚国国内亦出现混乱,庄硚领导了一场农民起义,起义军势大,一直攻打到首都附近。
齐国先在北方吞并燕国,又打得楚国发生内乱,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霸主!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齐国能够成为东方霸主,孟尝君的贡献不小。但是,孟尝君并非一开始就在齐国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崛起也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靖郭君田婴之子。
齐威王继位后,任职当权的是田婴。此人为齐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邹忌死后,齐威王封田婴为相。三年后,齐国国君又赏赐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给田婴。
田婴共生有40多个儿子,孟尝君只是其中一个。并且孟尝君的母亲只是田婴的一个小妾,因此孟尝君在田婴心中占据不了多少位置。还有一点对孟尝君很不利,即他出生在五月五日。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五月五日出生的人,会长得和门户一样高,妨碍家族发展。
文天祥曾说:“孟尝生五日,白首叹遭逢。”(文天祥《挽王远叔》)旨在借孟尝君生于五月初五的遭遇,表达命运的不公平。
已经有40多个儿子了,田婴不在乎少有一个,遂告诉孟尝君的母亲,不准养活孟尝君。其母不忍心杀子,偷偷将孟尝君养大。
待孟尝君长大后,通过他兄弟的关系被引见给田婴。田婴知道一切情况后,大发雷霆,责问孟尝君之母:“你怎么没将这个孩子给扔了?”
机灵的孟尝君接过话来,反问田婴为什么不养大在五月初五生的孩子。田婴说,凡是五月初五生的孩子,会长得同门户一样高,会害死父亲和母亲。
“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呢,还是门户授予的?”孟尝君又一次发问。
田婴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无语以对。
沉默片刻后,孟尝君告诉田婴。如果命运是上天授予的,无论人如何担心,如何处理,结果都一样;如果命运是门户安排的,只要将田家的门户增加得高高的,像城墙一样就行了。因为,无论如何,人绝不会长那么高。
这一通说辞,彻底激怒了田婴。田婴大怒,斥退孟尝君。
过了些时日,孟尝君趁田婴心情好时再次拜见,问:“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于是高兴地说,叫孙子。孟尝君又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回答说叫玄孙。等到孟尝君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时,田婴就回答不上了。
趁与田婴谈得这么高兴,孟尝君告诉田婴:田婴担任国相一职,已经辅佐过三代君王。在这期间,诸侯国一天天壮大,齐国一天天削弱,作为国相,田婴应该想法子使齐国壮大。
孟尝君告诉田婴,将门出将,相门出相。相府应该礼遇“士”人,不惜重金招纳贤才。彼时田婴并不注重养士,他府上的妻妾穿绫罗绸缎,士人穿的是粗布短衣;府上的男仆女婢有好饭好菜,士人连吃都吃不饱。
既然田婴连玄孙的孙子都不知道叫什么,为他们积累财富无益。再说,如果齐国没有人才,国家一定会一天天衰弱。齐国是根,相府是本,如果根腐坏了,本也存活不了。
司马光也持有类似孟尝君的观点,他说“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资治通鉴》)。经过这番谈话,田婴彻底改变对孟尝君的看法。
在齐国,田婴的势力可与齐宣王比肩,且聚财无数,齐宣王怕田婴危及自己的王位,随便找一个借口将田婴一家打发到封地薛县。到达薛县后,田婴将一切权力都交给孟尝君。
借此大好机会,孟尝君不惜重金,大举招纳人才。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即使是擅长杀人越货,甚至是一贯分裂国家之人,孟尝君也一定不会亏待。
《史记》记载,这个策略实施后,孟尝君府上“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
通过招纳人才一事,孟尝君不仅发展了家族势力,还获得继承权,真是一箭双雕。公元前310年,田婴去世。仗势府上的宾客,孟尝君顺利继位。继位后,他获得正式承认,被称为孟尝君。
孟尝君此人,个儿不高,但是极富人格魅力,因为他慷慨大方。短短几年间,他府上就有三千食客。这三千人中,社会各阶层,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大到卖国贼,小到偷鸡摸狗之辈,都能在孟尝君的府上找到。
王安石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王安石《读〈孟尝君列传〉》)意思是说,孟尝君不是赢得大才人的英雄,充其量不过是一代枭雄。
不管如何评价,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要优待士人,这是事实。为了记录宾客的信息,每当接待宾客,他总在屏风后安排记录人员,要记下谈话内容和宾客的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去,可能还没回到家,孟尝君已经派人送礼物到宾客的亲戚家里问候了。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饭,他的饭食被遮住了。有一个宾客见孟尝君坐在阴影里,认为孟尝君吃的伙食更好,感觉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火冒三丈,放下碗筷,扬长而去。
孟尝君马上站起来,将自己的饭食端到烛光下,证明他的饭菜与众人的并无差异。那人心下愧疚,刚硬的性子发作起来,当场拔剑自刎,以此谢罪。
这件事情发生后,孟尝君更是名声大噪,前来投奔的人更多了。
在孟尝君府上,只要是宾客,待遇一律相同,绝没有厚此薄彼的现象,“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难怪李白会说,“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在中国历史上,孟尝君已经成为慷慨好施的典型人物。一旦提到孟尝君,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慷慨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