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历代王朝更迭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 分类:历史 | 字数:154.9万

第87章 苏秦的用心

书名:历代王朝更迭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字数:4334 更新时间:2024-11-25 23:32:40

燕国国小力弱又偏处一隅,无法成为合纵国的轴心。在苏秦心里,赵国最适合充任这一角色,所以他离开燕国后游说的第一个国家是赵国。

受到燕文侯赏识的苏秦此次入赵与前番大不相同,他坐香车、策宝马,堂而皇之地来到赵国。苏秦已经成为燕国的重臣,所以此次入赵得到了赵肃侯的亲自接见。

上次被奉阳君阻挠,苏秦心里多少还存有芥蒂。此次故地重游,奉阳君虽然已死,但留在苏秦心里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

于是苏秦对赵肃侯说道:“您十分贤明,上起卿相臣子下到布衣粗人,无不仰慕您的仁德恩义,渴望聆听您的教诲。然而,奉阳君却没有如此胸怀,他不仅无才无德还妒贤嫉能,阻挡天下贤士拜见您,真是无耻之尤。”

“作为国君,最重要的莫过于让百姓安居乐业,免除战祸的威胁。在纷乱的战国,如果想远离战火,邦交非常重要。邦交工作做得好,没有外患;如果做得不好,国家必然卷入战祸。”

“天下诸国,数秦、赵、齐、楚最强。如果赵国与齐、秦开战,赵国百姓就会受苦;如果赵国联合秦国攻打齐国,赵国百姓还是受苦;如果赵国联合齐国攻打秦国,受苦的还是百姓。”

分析完战争会给赵国带来的灾难后,苏秦保证,只要赵国听从他的安排,与诸国广泛建立邦交关系,一切灾祸都能够消解。各国为了表达对赵国合纵的谢意,燕国一定会贡献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齐国会贡献盛产鱼盐的海湾,楚国会贡献盛产橘柚的园林,韩、卫、中山会贡献土地作为赵国的汤沐地。

战国时期各国争战不断,无非为了抢占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以此为自己国家牟利,赵肃侯听苏秦说得如此动听,自然会心动,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从当时的局势看,如果赵国依附秦国,以秦国的狡诈一定会利用赵、秦关系,趁机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赵国只与齐国交好,齐国野心不小,一定会利用这种关系削弱楚国和魏国。如果赵国周边的国家都被削弱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赵国最终必然深受其害。

这时的秦国已经十分强大,魏国不堪一击,强秦之所以不敢彻底灭亡魏国,因为担心其他国家借此发难。如果秦国做事过于蛮横无理,其他小国被逼急了,就会万众一心、死力抗衡,秦国的吞并政策必然会失败。

赵国国土面积广阔,物阜民丰,军队力量更是强大,秦国对此既忌惮又忌恨。如果赵国不与周边的魏国和韩国等小国相交建立攻守同盟,秦国一定会趁机侵犯魏国和韩国。一旦魏国和韩国被削弱,秦国接下来的兵锋所指一定是赵国。

将诸侯国的面积相加起来,秦国的面积还占不到全部的五分之一。秦国能够想打谁就打谁,想侵犯谁就侵犯谁,都是因为诸侯国各自为战,使力量分散的缘故。如果诸侯国参与合纵,集中力量对付秦国,秦国必然会俯首称臣。

参与合纵则能为君,加入连横的队伍就要称臣,赵肃侯自然不愿连横。

分析完国家大势,苏秦又分析个人。他认为凡是主张连横的人,目的只有一个,即让诸国割让土地给秦国,他们可以借此位居显贵。苏秦的意思是,连横者的真实意图是为谋取自身利益,他们的行为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事情进展到最后,苏秦干脆地说道:“赵、韩、魏、齐、楚、燕应该连为一体,建立攻守同盟,荣辱与共,齐心抗击强秦。”

“如果秦国攻击楚国,齐、魏就派军支持楚国,韩国应立刻断绝秦国的粮道,赵军则南渡漳河要挟秦军,燕军固守常山以北,震慑秦国;如果秦国攻打韩、魏,齐国就可以派军支援,楚军能够切断秦军后援,燕军固守云中一带;如果秦国攻打齐国,赵、燕会派兵支援,韩国固守成皋,魏国阻塞秦军要道,楚军切断秦军后援;如果秦国攻打燕国,则韩、魏派军支援,赵国固守常山,楚国驻扎武关,齐军渡过渤海相助;如果秦国攻打赵国,燕国派军支持,韩国驻扎宜阳,楚国驻扎武关,魏国驻扎河外,齐国渡过清河相助。”

“在合纵的计划里,合纵国能够连为一体,就如人的整个身体一样。如果秦国攻击任何一国,其他国家就会全力抵抗秦国,作战时如脑使体,如体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

苏秦想象的合纵计划十分完美,然而事实却并不会按照苏秦的设想去发展,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其实参与合纵的国家也如苏秦所说的倡导连横的人的想法一样,目的是为了借助别人的力量抵御自己的灾难,一旦他人有难,他们就会袖手旁观甚至企图趁火打劫。

诸国加入合纵之初,都听信苏秦曼妙的言辞,只知其利,不知其弊,赵肃侯的行为就是典型代表。苏秦的话就如美妙的鸦片,赵肃侯听得十分上瘾,且深信自己能从合纵政策中获得如苏秦所说的好处,所以他也像燕文侯一样,将相印交给苏秦,并赠送香车宝马供苏秦游说其他国家。

第87章 苏秦的用心

当时的局势是,周天子畏惧强秦,连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肉都赐给秦惠王。秦国大驱军马,以公孙衍为主将攻打魏国。魏国被打败,主将龙贾被擒,雕阴被攻陷。秦军锐气当头,聚集大军准备继续向东挺进。秦军势大,如果在诸国未参与合纵前发起进攻,诸国无力抗击,必然向强秦臣服。

仅有两个国家同意联盟,合纵事业刚刚开始。只要秦国知道此事,一定会横加干预,比如秦国若趁合纵计划还没形成时派军攻打其中一个国家,诸国不能互相救援,合纵计划就会立刻失败。

为了拖住秦国的后腿,苏秦略施一计,激怒他的同窗张仪入秦。

秦国所重用的很多人才都不是在秦国土生土长的,而是被其他国家抛弃后退而求其次,委身低就秦国,商鞅是这样的人才,张仪也是。

中原诸国没有慧眼识珠,让人才流入秦国的土地,秦国的实力因此日增。秦国能够一天天壮大,除了秦国自身的原因外,诸国无能的外部因素也是一大原因。

张仪是魏国人,家境贫寒,像苏秦一样,以学习为业,不甘心被人瞧不起,终日渴望出人头地。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涓在战国名噪一时,于是张仪慕名前往拜师。在鬼谷子处,张仪遇上另一位游说大师即后来的合纵家苏秦。苏秦心地仁厚,不似张仪一味争强好胜,见张仪才高,深深折服甘拜下风。

学业完成后,张仪和苏秦为了前途,各奔东西。楚国是实力很强的国家之一,张仪选择了楚国,渴望为楚王的帝王大业添砖加瓦。由于家境贫寒,张仪铺不起通往宫廷的黄金大道,只能暂时栖身在楚相令尹府上。

楚国社会阶层很固化,上层与下层之间有着很大的鸿沟,身处上层之人往往瞧不起下层人士。张仪虽然能说会道,能够分析时事,却得不到楚相府中人士的认可,就在于他卑微的社会地位。

一天宴饮的时候,轻浮的楚相向众人炫耀一块温润珍美的璧玉。这块玉实在太美了,宴饮诸人互相传看,啧啧称奇,十分渴慕。人多手杂,传来传去,美玉竟然不见了。

所有出席的人中,张仪最为贫寒,结果人人都怀疑他私下隐藏。其实宴饮诸人早就对张仪的不切实际怀有厌恶,他们想借此机会惩治张仪,出一口心中的恶气。

结果张仪被施以杖刑,在施刑的过程中他始终不承认偷拿璧玉,即使被打得血肉模糊,张仪仍然不承认,众人亦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偷拿者,只得放了他。

见张仪遭受如此羞辱,其妻很是愤懑。在她看来,既然家贫,张仪就该一心一意地种地耕田,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妄想靠舌头吃饭,夫婿被人打成这样,她自然又气又恨。

见妻如此,张仪却笑嘻嘻地问,他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一听不禁失笑,心想张仪一定被打傻了,屁股挨打与舌头无关,舌头自然还在。

听到妻子说舌头还在,张仪心下大慰,说这就足够了。张仪勤学苦练,目的只有一个,靠舌头吃饭。只要它还在,无论受多么严重的伤,他都相信自己的明天。

张仪被施以杖刑的时候,苏秦已经受到赵国的重用,正全力游说强秦以外的各诸侯国,劝他们盟誓,联合共同对付强秦。

战国是乱世,诸国彼此间的信誉很低,光是联合两国就能使人焦头烂额,何况联盟六国。再说,秦国突然崛起,弱小的国家都想依附强秦,不愿意与小国联盟,更不敢得罪强秦。

合纵的计划正在实施之中,苏秦害怕秦国突然发兵东进,破坏合纵,急需一个人前往秦国,劝秦国暂不发兵。

这个时候,有人开导张仪,说张仪与苏秦是同窗,两个人的关系很好。既然张仪在楚国碰壁,而苏秦在赵国掌权,张仪应该前往投奔苏秦,借助苏秦的关系向上发展。张仪素知苏秦为人厚道,于是听其建议前往赵国投奔苏秦。然而张仪拜上名帖,却迟迟见不到苏秦。

原来,苏秦知道张仪恃才自负,心高气傲,性子刚硬,决不甘心去秦国低就,只好以侮辱的方式激怒张仪去秦国。苏秦嘱咐门人不能为张仪通报,同时必须拖住张仪不能让他离开赵国。

拜上名帖后,张仪就如同被限制了行动,想见苏秦不行,欲去不能。如此被拖几天后,才终于与苏秦相见。

接见张仪的苏秦摆出了一份高姿态,故意坐在高处,却让张仪坐在堂下。更令张仪心怀不满的是,苏秦赐给他的食物竟是奴仆、侍妾吃的饭食。不仅如此,苏秦还高声大气地数落张仪,说张仪才高志大竟然沦落到向人乞食的地步。苏秦还说他本想举荐张仪,但是张仪不配委以重任。

千里迢迢前往投奔,张仪被苏秦劈头盖面地羞辱一番,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将被折辱的仇恨算在赵国头上。诸侯国中,魏国、齐国、中山和秦国与赵国相邻,出兵攻打赵国最方便。然而魏国和齐国与赵国无仇,国力又弱小,不能为张仪报仇;中山国是小国,自然敌不过赵国。

放眼天下,只有秦国这个后起之秀能为张仪报仇。为了一雪前耻,张仪决定入秦。

计谋成功了,苏秦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张仪的才华天下之人无人可与之比肩,即使他苏秦也对他甘拜下风。天下之人只有张仪有能力掌握秦国权力,只是张仪家境贫寒且心高气傲,既没有金钱作为进身之阶又不肯低三下四求人。苏秦正是害怕张仪因贪爱小利而忘记千秋大业,因而设计招他入赵国,以羞辱的方式激发他的志向。

苏秦帮助张仪的方式是送他钱财。如果张仪缺乏钱财也会像商鞅一样去求阉人相助,这才是对张仪真正的羞辱。于是苏秦奏请赵王命人带上金钱、财物和车马等跟随张仪,使心腹接近张仪,供给张仪求见秦惠王所需要的金钱、财物和车马。

张仪受到资助后很容易就见到秦惠王,但他并不知道苏秦是幕后策划者。张仪凭借自己的才华很快便得到秦惠王倚重,拜为客卿。秦惠王开始和张仪商议攻打诸侯国的策略。

想当初,秦惠王之所以会忽视苏秦,是因为当时的合纵还没威胁到秦国。现在,秦国重用张仪,却是因为害怕苏秦的合纵策略。张仪既然是苏秦的同学,应该有能力对付合纵。

张仪掌权后,苏秦的门客向张仪告辞。张仪很是奇怪,自己刚刚得到秦惠王的信任,正待好好报答对他又帮助之人,没想到这人竟要告辞离去。这时门客将苏秦的良苦用心全部说出。张仪听后很羞愧,没想到他自己竟坠入苏秦的彀中而不自知,一味感情用事,甚至想报复赵国,真有点不自量力。

为报答苏秦,张仪让门客转告苏秦,只要苏秦当权,他绝不会攻打赵国。

张仪许诺不攻打赵国,于是拨转马头先算楚国的旧账。张仪写信给楚国国相,说他没有偷拿璧玉,却被诬陷,遭受鞭笞之辱。他警告楚国国相,好好守护楚国,因为他不偷璧玉,专偷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