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秋
作者:叶声谷 | 分类:历史 | 字数:58.4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十四章 泰不华
临安路总管衙门。泰不华换下一身公服走进后衙花园。
泰不华出身于萧慎的伯牙吾台氏,和皇后一个姓,但这个氏其实是个大部落的总称,泰不华的家里并不是贵族,他的祖上只是伴随萧慎军南下的探马赤部队的普通小卒,后来跟随队伍驻扎江浙,直到泰不华的父亲才做了台州的录事判官,泰不华因此有机会拜江南大儒为师,
作为少数精通儒学的萧慎人,和其他萧慎人一起考科举时泰不华简直是无往不利。毕竟他的大多数同年读读白话写的戏词散曲还行,但想要他们攻读经史子集,可就要了老命了。
泰不华年少成名,十多岁考中了专门给萧慎和色目人准备的右榜举子,萧申第一届科举,他在殿试上直接考了右榜状元,那时他才十六。
泰不华名满天下,而后一路官运亨通,现在他不满四十岁,已经做到了临安路总管。
之所以升的这么快也是因为他是少数精通儒学的萧慎官员,比起怯薛军里那些汉话都说不利索的贵族子弟强的太多,放到地方,多少能做一点事情。
今年临安洪灾席卷极广,泰不华手头几乎有忙不完的事情,本来今天他还要去下面州县监督冬天放粮的事,可因为大雪交通暂时断了,不能通行,他终于能早些休息,于是散了府衙之后就回到后堂,换了一身常服休息一下。
泰不华的总管府花园是按传统的江南样式布置的,这也符合他从小熏陶得到的审美。
花园中布置着青松苍石,清泉白雪,颇为雅致。走在其间也觉得心旷神怡。
走过一处假山,泰不华看见院中凉亭里挡风的厚帘子都放下了,不禁好奇,走上前去,打开帘子,一阵热气袭来。就见自己的女儿泰真正在亭中,和她的丫鬟倚着小火炉看书。
泰不华虽然有几个姬妾,生了三个男孩,却对自己这个小女儿最是喜爱,看见她窈窕的背影,只觉女儿越发出落成大姑娘了,不禁笑道:“真儿,在看什么书?”
泰真闻言抬头,一瞬间眼带迷茫,似还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
看见是父亲到来,她才突然一愣,脸上露出惊讶神色,想要藏起书本。
丫鬟早吓得呆了,连忙站起身子躲到一边。
泰不华见两人紧张的神色,不禁皱起眉头,伸手道:“把书给我。”
泰真怯怯的交出书本,小脸煞白,小声道:“爹爹,我只看了一点点。”
泰不华接过那手掌大的书,见到封面上写着《牡丹亭》。
“这是什么?”
“是……是时下流行的戏本。”泰真不好意思的说,又补充道:“这是我自己去买的。”
《牡丹亭》发售七日,已经成为现象级的火书,街知巷闻。
泰真也是听丫鬟们说《牡丹亭》写的极好,心中好奇,所以特意求了在外当差的哥哥给她带到府中来的看的,但她怕哥哥被父亲责怪,只能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泰不华问道:“讲什么的本子?”
泰真眼睛一转,嗫嚅道:“是讲神仙鬼怪,死而复生的事情的。”
泰不华看着小女儿的脸,良久,不禁苦笑。
他学识渊博,自然知道白居易“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亭。”的句子,戏文取名,《牡丹亭》开宗明义,作者就是想告诉读者此乃一部讲男女情思的戏剧,而今小女儿却想拿鬼怪戏糊弄过他。
他看着泰真模样,琼笔秀挺,眼睛大而明亮,心中不禁有些感叹。
他那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儿居然也已经十五岁了,到了想男女之事的年纪了。
自己是不是该开始为真儿找一个如意郎君了呢?
可泰不华看着自己视若珍宝的闺女,想到她要嫁出去,突然又感到十分不舍。不禁想到若是她永远不会长大,一直留在自己身边陪伴自己该得多好?
发现自己居然有这样的念头,泰不华又有些自责,礼曰:“婚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自己苦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难道还不明白女大当嫁的道理吗?
泰不华叹了口气:“行了,书留在这儿,你先回去吧。”
泰真脸露不舍,似乎还想拿回书,被父亲一瞪,才委屈的和小丫鬟一同出了亭子。
泰不华看着小女儿的背影忍不住又笑起来。他坐在凉亭边,倚着火炉,随手翻开那边《牡丹亭》,一读之下,泰不华不禁“咦”了一声。
他闲时也看过些杂书消遣,但那些书籍,多半是言辞鄙陋,没有什么咀嚼的意思,十本里难得有一两本可看的。泰不华觉得倒不如看些唐诗宋词来得有趣。
他也是个诗词散曲的名家,如今看到《牡丹亭》,一见之下便眼前一亮,不禁一页页看下去,越看越惊奇。
“有意思。实在有意思。”比起泰真沉浸在浪漫的爱情故事中,泰不华对于文学的理解,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越是如此,他便越能体会《牡丹亭》的美,看到后来,不禁啧啧称赞。
草草翻了一遍,泰不华已经能够确定,这是一本不世出的剧作,不说胜过前人,但也是能和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的剧作齐名的!
翻过书籍封面,见到“春鸣社特刊”五个字。白鹏飞?他却是不认得这个名字。
临安何时出了这样一位才子?可惜大申不重视文士若是在前宋,临安路出了这么一位名家,报上去,足以作为本地文教兴盛的功绩了。
西湖畔,元贞社。
元贞社的副社,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孔文卿在屋中怎么也难以坐定,良久,他把一本《牡丹亭》丢在书案上,依旧难以置信道:“诚之,他真来给我们投过稿?你怎么就把他放跑了呢?”
刘廷信苦笑:“我怎么能想到他的书这么好?”
孔文卿道:“你好歹也看一眼再把人赶走啊!这书面市一天无人得知,三天街知巷闻,而今刚刚八天已经是一纸难求了!我这本都是叫人跑了四五家书坊,到城郊才买到的!”
他不禁越说越急,“如今静慈寺前抄经的都不抄书,改抄《牡丹亭》了,一份《牡丹亭》的曲牌集子,五钱宝钞,加结尾诗,要价六钱。卖的比原书都贵。”
孔文卿说完,见到刘廷信无奈的神情,也只能摇头。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哎,这曲子是难为他怎么写出来?到底哪里跑出这么一个大才来啊?”
此时,处在全临安文界的舆论焦点里,白鹏飞的日子却异常平静。
他正在孙家班的后台搬桌子。
抬着一张桌子走过,就听乔少山在吹嘘:“那《牡丹亭》就是鹏飞写的。”
众人闻言都是一惊,他们作为临安城里的戏子自然知道这几天大火的《牡丹亭》,即使不认字没看过也听过名字,知道作者是个叫“白鹏飞”的,却没想到真是孙家班这个白鹏飞。
魏丑儿连忙上来帮忙白鹏飞抬桌子,道:“我就知道白大哥最有本事了,果然一鸣惊人。”
冯相喜站在远处,听了大家议论白鹏飞是《牡丹亭》的作者,也过来求证,听白鹏飞亲口承认后,整个人陷入呆滞状态。
冯向喜有心把白鹏飞的牡丹亭剧本买来,但一来付不起钱,二来升家班,主要是排演杂剧,并不习惯唱南曲,所以冯向喜买来剧本之后也不太好排演。
但他说什么也不愿再让白鹏飞抬桌子了。
白鹏飞苦笑道:“班主,我是乐户,不做这个又能做什么呢?”
冯相喜这才反应过来,白鹏飞作为乐户再发达也只能在倡优中混,不禁有些为他惋惜。只能道:“要不然,你做班里的词士帮忙排戏吧。”
白鹏飞摇头笑道:“我宁愿登台表演。”
冯相喜闻言也拿他没有办法了。
白鹏飞到戏班里还真是为了演戏。
自从雇了吴四三后,白鹏飞发现印书的问题自己基本不用管了。无论是采买还是监督,吴四三都管的井井有条。他干脆丢了一本按前世记忆画的会计做账记账本给他,让吴四三把每笔支出都详细记下,就撒手不管了。
贪污也许会有,但只要大差不差就行,反正吴四三的权利也只限于动用自己给他的那点采买的钱,全贪了也不过几十两。
白鹏飞现在算是尝到掌握核心科技的优势了。虽然合约里他和春鸣社扣除成本后三七分账,但因为印刷一本《牡丹亭》他的成本报价一钱五分,而实际只要七八分钱,再加上版税分成,每本书他能大约挣一钱四分。
现在春鸣社定下的印刷数已经是六千五百本了,不算后续的版税,光是印刷就已经挣到了四百五十多两宝钞。
根据白罗汉的记忆,此时一亩地售价大概在五钱宝钞上下,今年江浙受灾还会便宜些,白鹏飞理论上可以买上九百多亩地,直接晋升大地主。
当然也只是理论上的,临安周边并没有那么多无主地给他买,而且白鹏飞是乐户,把钱买成地跑也跑不了,等着被人敲骨吸髓吧。人家只要随便找个理由,比如穿了不合适的衣服,房子形制违规,或者他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就可以去告他。想要别人不找碴,白鹏飞就得乖乖掏钱。
所以白鹏飞想来想去,自己的钱好像也只能花在乐户所能从事的职业上了。
花街柳巷他是不想了,现在唱戏虽然被叫做歌郎,总比龟公好。所以他的选择也只有开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