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北朝
作者:红莲素心 | 分类:历史 | 字数:76.5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0章 第五十之章 部署安排
召令下达,各地官府开始响应,得知这次要考试,着实让地方官犯难。
看着朝廷的召令,上面清楚地写着规则,士子可以自选经义,但策论和诗文统一。
这也就是第一次考,高顺放开了条件,主要是想选一批读书人当官,总比那些奴仆强。
而此时还没有四书五经地概念,他干脆提了出来,《论语》、《孟子》、《诗》、《书》、《礼》、《易》、《乐》、《春秋》、《礼记》,统称为九经。
这次的考题,就从这里面选,他亲自担任主考官,同时由礼部主持,直接让礼部的地位提升一大截。
礼部是华夏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
所以在科举未出现前,礼部的职责主要是礼仪祭祀,地位虽然很高,但没有什么权利。
而高顺选了几个年轻官员当助手,其中就有有过一面之缘的颜之推和卢思道。
“下官见过公子。”
二人此时的运气都不太好,官职都不高,卢思道不注意自己的品行修养,喜欢轻视和侮辱别人,结果得罪了人,现在赋闲在家。
天保年间,《魏史》撰成,卢思道多方诋毁攻击,因而前后多次受到鞭打的责罚,因而落泊不被任用。
后来,左仆射杨愔把他举荐给朝廷,这才出仕担任司空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在中书省办事。
然而卢思道并没有老实,后来因泄露了中书省里的讲话内容,被放出担任丞相西阁祭酒。
多年以来,卢思道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每次任职,大多受到谴责和侮辱,后来,擅自用掉府库的钱财,被免职回家。
这次高顺把他找来,也是想看看他到底还有没有救。
颜之推年少时不喜虚谈,自己研习《仪礼》《左传》,由于博览群书且为文辞情并茂而得到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赏识,十九岁便被任为国左常侍。
后于侯景之乱中险遭杀害,得王则相救而幸免于难,乱平后奉命校书。
在西魏攻陷江陵时被俘,遣送西魏,受李显庆赏识而得以到弘农掌管李远的书翰。
得知陈霸先废梁敬帝而自立后留居北齐并再次出仕,历二十年,官至黄门侍郎。
除了这两人外,还有两个副考官,那就是薛道衡和李德林。
薛道衡待诏文林馆,兼主客郎,负责接待、应对北周及陈的使者,是礼部的外交官。
之所以选他做副考官,除了他的才华外,还因为当世大儒魏收很欣赏他,李德林与他齐名,都是魏收看中的人。
如今朝中四个英年才俊,都被高顺拉拢过来,尤其是卢思道,对他简直恩同再造。
中书省内,五人端坐在一间屋子内,高顺坐在中间,其余四人一边两个。
看着眼前四人,高顺心里略微轻松一点,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很多,光靠他一个人一定忙不过来。
而眼前的四人,历史上虽然没什么名气,但也是饱学之士,只要大方向不出错,相信可以做一些事情。
“你们四位,都是本公子挑选出来的,吾关注你们很久了,说实话吾对你们不是很满意。”
高顺要让这四人为他办事,就要先收服他们,他环视众人,目光第一个落在了卢思道身上。
“卢思道,聪爽俊辩,通侻不羁,然不持操行,好轻侮人,虽穷通有命,抑亦不护细行,如此以往,宦途寥落也。”
高顺看着卢思道,一字一句地说着,卢思道脸色微变,高顺上来就揭他伤疤,这是要羞辱他么?
“公子,此言何意……”
高顺见卢思道还有些不服,忽然笑了:“呵呵,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相轻,也是常事。
然为人处世,当谨遵四条原则:谨言、勿论、慎行、豁达。
须知祸从口出,守嘴避祸,守心自暖,善有日善报,善因善果,事不关己,勿言是非。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修身养德,以德服人,清心静神,勿谈人短,言而有信,谦虚谨慎。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尔等理应谨记。”
高顺毫不客气,一副说教的样子,卢思道闻言脸上有些发烫,他也听出来高顺没有责难他的意思,而是在提点他。
高顺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目光看向颜之推,笑着开口道:“颜之推,聪颖机敏,博识有才辩,长于尺牍,应对迅速。
然喜好饮酒,不拘礼法,不修边幅,生遭衰叔,身狎流离,宛转狄俘,阽危鬼录,三代之悲,剧于荼蓼。
而今仕齐,学优才赡,山高海深,常雌黄朝廷,品藻人物,可为肱骨。”
听到这个评价,颜之推有些受宠若惊,连忙起身说不敢,高顺摆手让他坐下。
说着又看向另外二人,薛道衡和李德林都有些紧张,想听听高顺怎么评论他们。
虽然高顺的评论可能没什么用,但每个人都有听听他人的看法,听见好话就高兴,不好的话就当空气。
可是等了半天,高顺突然摇了摇头道:“算了,你二人就不说了,接下来说说这次考试的事儿吧。”
见高顺停下了,二人微微有些失落,可又松了口气,因为高顺的评价可是褒贬皆有,能不被揭短也是好事。
“咳咳,此次考核,你们有三件事!”
高顺说着伸出三根手指,四人也坐直了身子,准备听高顺的指示。
“第一,负责出题。
九经经义,各方学子研习不同,但当以《论语》、《孟子》为主,其他经义为辅,每人要点三经。
策略的内容要有意义,可以讨论国家大事,要有实用价值,不许空谈大道,格式无限制,字数不许少于八百。
诗词题材尔等自拟,此题主要考核学子文学积累,所以可以当附属加分项,主要的还是前两科。”
高顺说完,四人纷纷点头,尤其是颜之推,他就比较提倡实学,反对士大夫饱食终日、轻视技艺、不学无术的做法。
而高顺既然要推出科举,那就要从一开始就定下调子,虽然还是儒家为主,却要注重实用性。
这一点与阳明学有共同之处,心学虽然是唯心之学,可也有实论,高顺作为主导者,自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完全可以改心学为实心学,既保留了心学的优点,再添加一些好的教义。
而他自己的水平他知道,现在他只是背书,还不能融会贯通,所以他才不亲力亲为,而是让四位饱学之士操刀。
“第二,监考。
地方学子太多,朝中是放不下的,所以在此之前,要让地方先考一场,由各地官府负责,尔等负责监督。
直至选拔出五百学子,在国子监进行会考,届时还需要尔等监考,杜绝一切舞弊手段……”
这时没有等级考试,但高顺不可能让所有学子都来京城,所以就先进行一次海选,然后再统一会考。
第一次所有人都不熟悉流程,齐国也等不到制度成熟,朝廷现在太缺人才了,所以只能事急从权,就看学子们的运气了。
“第三,批阅试卷。
考试结束后,尔等要组织官员批阅试卷,选出其中优异者,而且还要调查考生的底细,确保其身世清白。
这一点至关重要,朝廷取士,事关江山社稷,如果让它国的细作混进来,可谓是贻患无穷。
所以接下来你们有的忙了,我希望你们能够相互配合,团结一致,如果谁要是出了差错,我绝不轻饶!”
高顺的话语果断,还带着一丝杀气,四人都是神色一正,连连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