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絮如渊
作者:水寒之 | 分类:武侠 | 字数:93.9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六回 乱画屋(4)
无暇道:“他的武功传自其父,有大量的功力不是他的。平时他可以运转自如,但和杨真这样的高手比拼,岂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分出胜负的。斗至酣处,他的真气流转会不如杨真那般自如。”
高手对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点的变化,对方都可能察觉;一点点的差距,对方都可能抓住;一点点的失误,都是致命的。
无暇道:“他们邓家的武功,本来也是稀松平常,是邓忠义偶然发觉功力可以传递,将自己的功力全部给了邓承峰,加上邓承峰本身天赋异禀,这才能在江湖中奇峰突起。”
王连依忍不住问道:“若真有这般功夫,那临终前传给后代,代代相传,岂不一代更比一代强,终能成为傲视天下的绝顶高手。”
无暇道:“如果代代都是邓承峰这般天赋的话,说不定可以。这种功夫威力大,危害也大,不止传功者会油尽灯枯,被传功者也要有海纳百川之能。不然的话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吃肉一般。肉本是好东西,但他不但不能消化,反而有性命之忧。”
王连依恍然大悟。
无暇道:“你可知为什么江湖上用真气给别人疗伤很多,但很少给别人传功的?甚至可以说出了邓忠义和邓承峰,再无第二家。”
王连依摇摇头,绝大多数内力,都可以传入对方体内,但为何不能为对方所用,就不知道了。
无暇道:“因为传功只是借助外力打通经脉,就像小孩子走路不稳,需要大人扶一样。传功却不一样,是大人的手长在孩子身上。”王连依道:“医生可以帮人治病,却不能让人永不生病。”无暇道:“不错,你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感悟,难怪会练成如此高深的武功。”
王连依莫名其妙,自己只是随口一说,怎么就悟性极高了?忽然想起邓承峰说起的“只是随口一言,让她大彻大悟。”想来以她这种境界之人,自己尚无法理解。
无暇看继续道:“我习武多年,发现武学之道。无非四层境界,第一层:佛即是佛,道即是道。天下九成江湖人物一生都停留在这个层面。”
王连依暗自忖度这几句话,她以佛道来比喻,是因为天下武功大多此为源头。不过佛家武功多出自少林,道家武功从峨眉、全真、武当、昆仑等,颇为杂乱。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东瀛、南海、西域等传来的武功,多年的融合,以融入中原武学中。所谓佛即是佛、道即是道,本义来说就是招式,看到的招式就是招式,不会灵活变通。
王连依道:“若能见招拆招,随心而动,想来也可成为高手。”
那人又道:“第二层则是亦佛亦道。有人幸运,得到易筋经、玄天真经、天正神功等武林秘籍,自身悟性还不错的话,只要依法修炼,便能达到此境界。”
王连依似懂非懂,但“悟性还不错”这五个字已经排除了天底下绝大多数人了,道:“这等神功,练成固然威力无穷,然多修炼极难,尤其是其中的某些关卡,若无法突破,不但神功难成,甚至有性命之忧。”
无暇道:“一般练到这层境界,很多别派的招式,一看就会,马上就能用,但对于其中运气的法门却似是而非。不过大体也能蒙混过去。”
王连依恍然大悟,这个境界已经超脱了武功招式,而是追寻武学原理。
无暇看他领悟道:“第三层则是非佛非道,练到此层之后,莫说招式,运气的法门也是一看即通,如练到这种程度,天下武功无不为我所用,就算是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也能运用的随心所欲。”
王连依虽然听清楚了每一个字,但没有听懂每一句话。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从达摩祖师创立少林开始,历代高僧根据自身的领悟逐渐补充而成。至今未有任何一名少林僧人练成。莫说每种武功习练重点不同,就算同样是拳法,有的刚猛无铸,有的轻灵多变,有的以内力为基,有的以招式为上。有的以速度为尊,有的以力量为高。如何能全部练成?
那人继续道:“但武学的最高境界,则是无佛无道,练到这层,再无武功之说,举手投足之间都巅若毫厘,精妙无比。”
王连依如痴如醉,感觉进入一种从未有过的境界,但究竟是什么,也完全不明白。
无暇道:“每一层武学境界的跃迁,都有武学障。”
王连依道:“武学障?”无暇道:“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如果武功中的有些事情无法真的领悟,就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终身无望。我把这个叫做武学障。”
王连依道:“这第一层的障碍想来是对招式的执念。”无暇道:“没错!有的人追求招式极致的速度,有的人追求极致的变化,有的人追求极致的力量。终其一生,也就如此了。”
王连依道:“若要有极致的速度,必须有极致的力量。无论身子如何轻快,兵器如何请便,这都是无法回避的。追求极致的变化,也是这个道理。”
无暇道:“这么简单的道理,天下九成的人都不知道。不知多少人因此莫名其妙的送了命。”
第六回 乱画屋(4)
王连依点点头,这个他明白了。
无暇道:“这第二层与第三层的武学障就是对内力的理解。天下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内功,少林的易筋经,武当的太极经,峨眉的金顶功,昆仑的瑶池功。其他类似于杨真的天正神功,温烈岛的玄天真经等等。各种内功修炼的方法出发点不同,对经络的游走不同,有的阳刚,有的阴柔;有的讲究厚积薄发,有的讲究海纳百川;有的正大光明,有的变幻莫测;有的高明,有的平庸。招式练到极处什么招都可以为我所用。内力和招式一般,练到极处,殊途同归,什么样的内力都可以运转自如。”
王连依似懂非懂,这招式毕竟在体外,无论如何变化全靠自身身体。内力在体内,任何一种内力都有固定的内息流转路线,高明的内力更加顺畅和迅捷。若是经脉逆转,不但气息不畅,甚至会殃及性命。
无暇道:“你练武时,如果有一招无法达到师父的要求会如何。”王连依道:“反复练习。”无暇道:“若你习惯出剑,忽然让你练习收剑,会如何?”王连依道:“开始会很难,但练习久了,也就运用自如了。”无暇道:“这时你会忘记出剑吗?”王连依道:“或许开始会有些滞涩,但很快就能运用自如了。”
王连依恍然大悟道:“所以内力也可以这般练习?”无暇道:“只要经络之间有关联,都可以如此打通。当然,就像练外功一般,需要一些技巧和名师指点。内功更是如此。”
王连依点点头,他理解了第三层境界之意,却不懂如何能达到。
无暇道:“和第一层一样,第二层修炼到极致时必然会有内息冲撞的现象,如同有一枚针在扎,只要按照原来的方式运气,便不会扎你,皮肤不久之后便会愈合如初。如不停地扎下去,便会深入骨髓,最后内息冲撞而死。少林寺历代不少高僧一夜之间忽然瘫痪甚至身亡,便是因为她们不断修炼新的武功时,无法突破这层武学障。”说到此处,略微一顿道:“当年邓承峰就是无意中让我想清楚这一点,我才答应传他武功。”
王连依不由得感慨道:“大哥后来忙乱,没来习武,真是太可惜了。”无暇道:“为什么?”
王连依道:“那第三层升第四层最大的障碍便是内息运用自如,但内息终究在体内,内息如长江大河般不断的汇集、涌入,但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差,终究无法承载这许多内力。这如同一枚钢针由内而外扎出,哪怕不动,也会受到刺痛,直到有一天深入脏腑。暴毙而亡。”
无暇眼睛猛然一抬,眼中似要放出金光,许久方才道:“你悟性当真极高!”
说到此处,无暇不再理会王连依,站在墙边,凝视着墙上的一幅画卷,如同入定一般。
王连依顺着她眼光看去,只见这是一幅站立仕女图,只有一个女子独自站立的样子,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景色。他离得较远,看不清楚侍女的具体样子,便开始琢磨刚刚的话。他似乎理解了,但当如何做却丝毫没有头绪。
许久许久,无暇方才缓缓合上画卷,道:“秋香年过五十竟然还是美貌如斯。”王连依听到“秋香”忍不住问道:“让一代才子唐伯虎沉溺其中的华府丫鬟秋香?这是唐伯虎的大作?”
无暇点点头。
王连依起身,来到墙边,却看不出这画有什么神奇之处,不过想想她刚刚说的画中之人已经五十岁,那确实是个绝色女子了。
无暇道:“世人之苦皆是由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生。”
王连依听这话颇有哲意,也不由得凝神起来。
无暇继续道:“当年我情场失意,只想远离江南,一路北上到了辽东。后来承蒙李承宗看得起,教他们关宁铁骑武艺。”
关宁铁骑威震天下,无人能敌。若无关宁铁骑,恐怕大明江山早已不保。王连依对她登时肃然起敬,道:“敢问前辈真正的高姓大名?”
无暇道:“你可知唐伯虎?”王连依道:“吴中才子唐伯虎名闻天下,何人不知。”
无暇道:“我是他的妻子,明媒正娶的妻子。”王连依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无暇道:“不像吗?一个书画双绝的风流才子,妻子怎么会是个江湖中人?”
王连依摇摇头道:“世间之事,本来无常。只是唐伯虎乃百年前的人,前辈年纪过百,仍是神采奕奕……十分佩服而已。”
无暇道:“冢中枯骨而已,不值得你这般惊讶。”王连依静了静心,缓缓道:“确实如此,晚辈失态了。”
无暇侧眼看他道:“你确实不同。”王连依道:“前辈谬赞。”
无暇道:“当年唐伯虎为了追求华府的一个丫鬟,甘愿入华府为奴,我心神俱裂之下,开始学武。约莫八十年前就感觉自己遇到了武学障。先前学武就是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但八十年前的某一天,却发现一切都这么无聊,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整日闷在家里。”
王连依不答话,只是默默地听着。
无暇继续道:“后来我觉得我没读过书,所以见识太少。”说到此处,长叹一口气,说道:“可能正因为如此,他一直看不上我吧。”她口中的“他”,自然是指唐寅唐伯虎。说这句话时,满目苍然,满脸落寞。
无暇继续说道:“这些年来没事就去读书,一读就是七十年,能找到的书我都读,我现在去考个状元都没有问题,结果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变得越来越暴躁,后来被邓承峰一句话点透。说起来我的武功都是自悟的,我虽然答应了邓承峰,却并不知道怎么教他。”
王连依奇道:“前辈不是教过关宁铁骑吗?”无暇道:“名义上是我教,实际上是孙承宗教。他看我武功高强就请我去了大营,但我一来不会教,二来江湖斗殴和战场拼杀也十分不同。江湖斗殴的武功大多在战场上并没什么用。我只是把我的感悟和他沟通,他也将战场上的兵法策略和我分享,他再找将军或军中的高手将他们转化成战场上可用的招式和阵法。我也根据这些兵法,深入理解了一些招式方面的应用。”
王连依感慨:这般教学相长,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最奇怪的一种方式了。
一面想着一面起身,看着眼前的画,看画中女子神情体态并不一致,道:“这应当不是五十岁的秋香,而是二三十岁的秋香。在唐伯虎眼中,秋香永远是这个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