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作者:枚池 | 分类:历史 | 字数:71.2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百一十八章 掌控
“高公公,您……您何出此言?”
郑森睁大了眼睛,眼中全是探究之色。
军事上,虽然瞿式耜分了不少的权,到底郑芝龙还是福建总镇的名头,能号令福建大多数的军卫;
海事上,他们郑家整编了海上的水寨和游击,已然名正言顺地控制了福建的外海。
因杜绝了所有走私的线路,福建的商户乃至全国的商户,想要做外贸生意,只能经过他们郑家来做。
只要交了钱,郑家不但给商船发放郑家的旗帜,还在外海设置巡航的船只,确保郑家庇护的商船在东洋和南洋畅通无虞。
这半年以来,郑家单单靠收保护费,已然是赚的是盆满钵满,聚敛的财富,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郑芝龙甚至已经开始打算,减少自家商铺,只做收保护费这门无本万利的生意。
若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大抵就是中原尚在战乱之中,郑家做的多是福建、浙江、江西客商的生意,其他地方的客商,很难到福建来。
若能多掌控几个出海的口岸,或者将郑家的势力延伸到全省各地,到那个时候,郑家的财富足可富可敌国。
这么大好的形势,郑森想不出有什么大难临头的地方。
只见高悌从袖中取出了一封信,朝他递了过来。
“咱家一大早截获了一封密报,说是建虏遣了个什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劝南安伯去往山东一议。建虏对我大明一向包藏祸心,南安伯是我大明的柱石之臣,定然被建虏所忌惮,洪承畴又是不忠不义之徒,若是南安伯听信了洪承畴的鬼话,就此前往山东,怕是难保人身安全。即便是能平安归来,建虏乃是我大明的宿敌,一旦传扬出去,朝中上下必然会对郑家口诛笔伐,可不是要大难临头了么?”
饶是郑森一向跟随钱谦益修心治学,讲得是“心外无物”,听到这一席话,脑中也是一个激灵,不知该如何答对。
父亲也曾在信中和他提过,说是自古狡兔三窟,万不可在一处吊死。要趁着南北大战,将郑家的触角向北延伸,倒卖些火器和粮食。
他得了信之后,曾一再的劝说,后来父亲没有提起此事,还以为父亲就此作罢,哪知竟一意孤行,还是走出了这一步。
最主要的是,还被东厂把信截了下来!
郑森接过信时,双手竟有些哆嗦,待拆开来看,更是吃惊。
这封信,是由洪承畴发给他的四叔郑芝豹。
信中写道,请郑芝豹力劝郑芝龙北上。作为答谢的报酬,清军将从莱州发兵,借着海路攻打镇江,拖住身在南京的郑鸿逵和郑森等人。
一旦郑芝龙离了福建,郑家的产业,可尽由郑芝豹掌控。
郑森原本只是心中惊惧,待见了这封信后,立时转为不安。
照信中所言,他的父亲郑芝龙此次北上是建虏的阴谋,而建虏的真实目的,竟然是想要扶植郑芝豹。
福建那边一旦由他的四叔掌权,日后哪里还有他的立足之地?
这个时候,郑森已经无暇顾及书信的真假,忙跪了下去,向朱慈烺叩头道:“皇上,家父自回归大明以来,一直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为朝廷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二心。如今方得安宁,不想竟有奸人从中作梗,以致于父亲一时失措。此是建虏挑拨离间之计,请陛下万勿相信。”
“你说的没错,朕也相信南安伯公忠体国,从无二心,要不然,也不会召你前来。福建是我大明的屏障,也是出海贸易的核心之处,万不可有任何的乱子。你是郑家的长子,想来南安伯也愿意听你的话,趁着南安伯还未北上,这就回福建罢,劝他回心转意,莫要中了建虏的奸计。”
郑森千恩万谢,急匆匆地辞别而去。
待郑森的脚步声远去,朱慈烺这才问道:“高悌,你伪造的这封信,郑森看不出什么破绽吧?”
“这封信虽是臣伪造出来的,可其中说的事情,都是千真万确。郑芝龙和洪承畴一直有书信往来,这是真的;郑芝豹受洪承畴挑拨,这也是真的。即便有什么破绽,待郑森回了福建,见了福州的情形,一切自可明了。”
朱慈烺默然了片刻,忽而叹道:“待郑森回福州时,郑芝龙怕是出发好几日了吧?”
他说这句话时,只是一句感叹,本没指望高悌回答。
高悌却极没眼色的问道:“皇上可是后悔了?”
“没什么可后悔的。朕对他们郑家,可谓是恩至义尽,不但将福建交给郑芝龙来打理,也将水师托付给了他。可他如何做的?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暗中勾结建虏,和建虏谋取隐秘之事,这是他自寻死路,怪不得朕狠心。我大明如今千疮百孔,断不能养痈遗患,重复左良玉之祸。”
高悌点了点头,说道:“皇上能做如此想,乃我大明之福。”
“你这就派人去福建,紧盯着福州和泉州的动静,有什么风吹草动,立时向朕奏报!”
不出十余日,便有福建的消息传来,说是郑森到了福建之后,听闻郑芝龙已然出海,立时与暂时掌权的郑芝豹起了冲突。
当着父亲旧部的面子,郑森不敢公布父亲的行踪,只能指责郑芝豹图谋不轨,包藏祸心。
而郑芝豹则呵斥郑森狂妄悖逆,不敬尊长,不尊号令。
郑氏部众,有拥护郑森者,也有拥护郑芝豹者,双方对峙了好几日,谁也奈何不了对方。
就连福建总督瞿式耜、福建巡抚张肯堂等人出面调停,也丝毫不起作用。
就在整个福州都为郑家的内乱困扰时,却不知从什么时候传出来了一个消息,说是郑芝龙此次出海,实是北上去山东,约见建虏的主帅洪承畴。
消息一经传出,立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郑家的打压非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流言反而是愈演愈烈。
在几日之后,更是有不知身份的人,将书信送到了福建总督衙门门口,说是郑芝豹勾结建虏、怂恿郑芝龙与建虏议和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