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山野农妇

作者:歆宝 | 分类:古言 | 字数:58.1万

第208章 麦梢黄

书名:山野农妇 作者:歆宝 字数:2249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8:25

燕姐儿正吃着饭,那边孩子又哇哇的哭了起来。燕姐儿把碗往床边一搁,解开孩子的褥子一看,拉了。

鹊姐儿看到了就要往一边躲,燕姐儿白她一眼:“躲什么躲,小孩子的粑粑又不臭。”

鹊姐儿撇撇嘴:“不臭还是香的不成?你生个孩子把鼻子生坏了,哪里不臭了。”

燕姐儿懒得搭理她,手脚麻利地给孩子换了新的尿戒子,重新裹好孩子把他哄睡。然后,燕姐儿直接端起碗,丝毫不在意的吃了起来。

看着陈明月和鹊姐儿看着自己嫌弃的目光,燕姐儿觉得好笑:“你们还别笑我,早晚你们也有这样的一天。这有什么的,你们没听老人常说吗,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话到嘴边都忘了。”

吃过席,凡是来人还一个人回了两个涂成红色的鸡蛋,意为喜蛋。

天气一天天暖和起来,田地里活计也多了起来。麦田里的草长的飞快,几天就要去锄一遍。

陈明月的地她照管的很是精心,农家肥是不心疼的上,耕种的时候丝毫不惜力,把田离的又松又软,一个大点的土坷垃都没有。小麦种子又是她挑了捡了的,都是上一年长势好产量高的麦子留的种,所以放眼望去,村里的田里,就数她的小麦长的最好。

田间地头懂行一点的老人说今年年成还不错,陈明月虚心的上前求教,老人毫不吝啬的给她讲解:“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当天湿了老鸹毛,小麦要从水里捞。”

陈明月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说法,继续请教:“三七是什么?为什么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老人也是个健谈的,看这个小丫头对种田上的事情这么感兴趣,也不在乎那点口舌,就把从父辈那里学来的一点点说给她细听:“三七是说初七,十七,二十七,按照老话的说法,三个七都逢甲日,一甲管十天。老话说“六甲无云,一旬少雨”,“甲头有雨,十天难晴”,要是这一甲有雨,那这十天基本上没有晴天。要是三甲都有雨,三月基本上就不缺雨水了。三月多下雨好啊,雨水多,小麦才能长的好。”

“所以三月怕三七是怕三七晴,那四月怕初一呢?”

老汉吧嗒着旱烟道:“四月怕初一自然就是怕初一下雨了,四月初一要是下雨了,那可就容易连阴了,正长籽的时候来个连阴天,那麦子能长好才怪。四月十二要是还下,那你看着吧,后面不用猜,一直得连阴到月底,那算是不用想了,全家等着扎住脖子不吃饭吧。”

陈明月这才明白他说的古谚语的意思,所以现在是三月份,这个月雨水多,今年麦子能长的不错。可是,还有四月呢,谁知道四月又是个什么光景?

她又向老汉请教了一些别的方面的问题,嗯,今天收获真丰厚。这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不容小觑,光是靠肉眼,靠一年年的经验,就能总结出这么精准的规律出来。

可是今年注定要让老百姓失望了,三月的雨一下就没有停,眼看着四月初了,雨还是淅淅沥沥的下个没完。

下着雨,田地里湿的进不去脚,没事干的村人们蹲在屋檐下,望着那雨发愁。这老天爷是铁了心不想让人们吃饭,去年旱,收成减了不少。眼看着家家户户都没有多少余粮了,幸好这快到夏收了,只要再勒勒裤腰带,撑过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小麦下来就能填饱肚子了。可谁知道今年又是这么个情况。

年纪大些的妇人燃了香,跪下来诚心祈求这雨赶快停下来。老汉们也紧锁了眉头,蹲在那里发愁。

可是老天就是喜欢逗人们玩,雨下下歇歇,眼看着雨都停了,太阳都露出个头。可过不了一晌,乌云也上来了,风也起来了,酝酿够了又开始沥沥拉拉的下起来。

不过好在四月中旬的时候天彻底放晴了,太阳也给力,三两天就把地里晒干了。再晒几日,那麦梢就微微泛了黄。

麦梢黄,女瞧娘。一包点头一包糖,女不瞧娘麦不黄。在这个女子回一趟娘家很难的时代,要回娘家总得找一个由头。如今,丽娘不单单是回家的那一个,她也有嫁出去的闺女要逢年过节回来瞧她。麦黄时节正凑上端午节,所以和端午算做一起,回娘家看望爹娘。

五月初,燕姐儿抱着张福满回来看望丽娘,还提了满满一篮子花馍,鸡蛋和别的点心。丽娘嗔怪道:“你人回来就行了,还带什么东西。这么老些东西,怪沉的,你自己咋提过来的?”

燕姐儿一边逗着张福满,一边道:“啊,常青帮我送到门口,东西放下就着急忙慌的走了。他今天得去城里卖豆腐,不能一起回来看您。”

“我又不是非争那个礼数的人,只要你们有那个心,我心里就是高兴的。来,福满,姥姥抱抱。哎哟,我家小外孙是不是又吃胖了,来,笑一个,笑一个。”

丽娘拿出自己亲自绣的香囊,里面装了她晒干剪碎的艾草、雄黄和朱砂之类的东西,用五彩绳绑了,可以佩挂在脖子上,意在驱邪避瘟,祈福纳祥。

晌午招待闺女和外孙,自然不能做两个菜就敷衍了事。丽娘在灶房里忙活午饭,外面几个人高兴的逗弄孩子,气氛一片安详。

天气越来越热,太阳尽情的晒着,带着暑气的热风一吹,已经灌浆好的小麦被晒的干的差不多了。布谷鸟在田间地头大声的喊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提醒人们要准备夏收了,千万不能错过时机。农人们早就平整了麦场,修复了农具,磨快了镰刀,就等着收割的最佳时机。

田间地头多了很多转移的身影,这些人并不是在瞎转悠。俗话说的好,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这些人是在看小麦到不到割的时候,生怕错过了割麦的最佳时机。收割小麦,早了不行,这个时候小麦还没有完全灌浆好,含水量多,收回去的小麦会大大减产。晚了也不行,小麦完全干了就会穗壳张开,焦黄干燥的小麦一碰就容易掉粒。从收割到拉回家,整个过程不知道要掉多少麦粒子去。

所以,就有了“麦熟不收,有粮也丢;九成熟,十成收;十成收,一成丢”这样的农谚。

再吹一夜风,眼看第二天就能下地割麦了,谁知道,老天爷又一次和老百姓开起了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