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隋
作者:玄武季 | 分类:历史 | 字数:267.5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6章 预研玻璃,踏进通天桥
阿布在干什么呢?
在重影军的工兵营里,阿布、司徒和一帮陶器师傅们,围着歪果仁阿里恰巴尔,在老掌柜的翻译下,问东问西。
对琉璃都很少见的众人,更是对玻璃莫名其妙。
为了让大家对玻璃有个直观认识,阿布甚至将隋帝御赐的一支五彩琉璃马拿了出来。
这玩意儿,摸着像玉,敲起来像瓷,看起来光怪陆离,实在是好看得紧。
一听老大要通过这蓝眼睛红头发的歪果仁,搞出类似的宝贝,大家热情度非常之高。
搞玻璃,重在原料。
原料很简单,就是纯碱和石英。
在大中国,碱矿和石英石矿真是丰富的不得了。
可在这个时代,知道这玩意、认识这玩意的人就非常稀罕了。
被称之为苏打的纯碱,它的学名叫碳酸钠,纯净的碳酸钠阿布在上化学课的时候见过,但原生态的天然碱,阿布真没见过。
不过,阿布前世的脑子里,依稀记得在靠近这营州不远的内蒙,有一个叫查干什么地方,是整个大中国北方最大的露天碱矿。
露天啊!阿布都有点流口水了。
但难就难在不知道这地方具体在哪儿,现在会不会叫查干什么的。
没关系,阿布发扬神棍精神,大笔一挥,就画出个圈,标注“查干、碱湖、西北、露天”等几个文字备用。
然后,就是石英矿了。
这个年代,当然不可能搞化学提炼那一套,因为炼丹工作者们的科研水平还没发展到高级阶段。
现在的石英,主要是指天然的二氧化硅矿,基本上有三种自然变体,即蛋白石、玉髓和石英。
蛋白石和玉髓,太稀罕和珍贵,就别提了。
可石英,大中国老祖宗早就有认识和研究。
大中国古人最早称石英为“水玉”,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称为石英,并按颜色将其分为6种。
按照阿布后世的记忆,大中国的石英矿藏非常丰富,徒泰山附近应该就有。
只是这玩意太偏,阿布实在是对它的所在,没有任何记忆。
没关系,和阿里恰巴尔嘴中的“天然苏打”一起,让搜影带着阿里恰巴尔四处去找。
阿布,有的是时间,只要能在他从洛阳赶回来之前,有结果就行。
当然,再长点,咬咬牙,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就到了该启程前往大隋的日子。
这些天,阿布除了去农场看看,哪儿也没去,好好的陪着怀孕的娥渡丽。
小鸟依人的娥渡丽,渐渐退去以前的剽悍利落之气,变得温柔委婉许多,也对阿布有了更多的依恋。
之前,靠着白青,阿布和温璇、李贤来往联系过好多次。在这期间,阿布早早将自己要前往大隋的消息告知了她们。
本来,温璇是计划跟着阿布,一起去大隋来个小情侣双人踏山河的。
但非常可惜的是,恰在计划中要赶过来汇合的日子,她阿妈高琬生病了。
病虽然不要命,但如果这时候离开,温璇就不合适了。
于是,在万分遗憾之余,阿布只有带着自己庞大的朝拜队伍,前往西边的大隋。
而白青,因为担心受不了中原的天气,也做了好久心理建设后,就连同金笛一起,交代给娥渡丽。
队伍中,有从高句丽王都城赶过来的以阿史那辛明、三行者为首的突厥商队,还有以刚认识不久的以布教法王阿尔萨普尔为首的萨珊波斯人商队。
为了跟着阿布契郎,突厥人送给他五百匹突厥良马和五百名突厥战士,还有一百多个工匠。而波斯人,则又送给他一批香料、种子,还有三十几个手工匠人。
阿布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有技术的人才,比什么金银财宝有价值的多了。
仔细问问,里面有铁匠、金匠、银匠、皮匠、医生、学者、建筑师、雕塑师、音乐师、织毯匠、毡匠等。
最厉害的是,里面有来自萨珊波斯的四个造船匠,还有七八个分别来自两地的打制武器铠甲高人。
这一下,阿布差点乐得把自己的鼻血都弄出来了。
东西融合,东西融合呀!
这样,连个推辞也没有,阿布就像一只貔貅,全部吞下,并很迅速地就将这些宝贝们分散各部。
一部分送去了陀太峪工兵场,一部分进入到重影的后勤将作营,其余的送去了贾农的民政工坊。
这个队伍着实不小,直奔八百多人、一百多辆大车而去了。
不说这两股人马那一长串大车上装着什么,但就阿布自家的商队大车上,除了往常进贡给隋帝的铜锭、毛皮、海东珠,还有各种各样的陀太峪特产。
各种铁制品,如铁锅、铁铲等。
各种骨制品,如牛角梳、骨笛等。
最多的是雪白的瓷制品,如碗、碟、杯等,油亮光滑,如玉如雪。
……
这里面,还有五百多名阿布的卫队。
整个大队,浩浩荡荡,朝西南而行。
他们首站的目标,涿郡城。
第76章 预研玻璃,踏进通天桥
白青,在天空中陪伴阿布他们飞了好远,最终在阿布的挥手中折返而回,慢慢消失在远天云层之中。
春秋时,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
到了隋朝,在邗沟的基础上,两代皇帝大幅度扩修延展,遂成。
时人,称这条运河,御河。
御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西到东都洛阳,全长三千六百多里。
御河,后人称之为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大中国古代的三项最伟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隋王朝,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又有军事行动的目的。
一统天下之后,原本一直在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向长江流域南移。
大隋先是定都长安,后又迁都洛阳,其政治中心绝不可能伴随经济发展而南移。
因此,为了加强对富庶经济区的联系和管理,同时让南方富足的粮食等物资调剂北方,再加上帝国对北方边境治安维稳的需要,扩修贯通南北的运河就成为必行之举。
御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
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山阳渎,又称甘沟,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径直向南,到江都,西南接长江。
江南河,北起京口,南至余杭,广十余丈,全长八百余里。
涿郡城北有涿水,西出涿鹿山,故名。
御河的北端大码头,就在涿郡城外涿鹿山下的涿水河边,此地名曰通天桥。
通天桥没有桥,而是有一座天下闻名的码头。
通天桥是大隋国家最北端的漕运起点,也是一个商业交通要冲,自然以码头为核心,生成一座大镇。
站在涿鹿山高处,鸟瞰通天桥,却见:
人烟稠密,店铺林立,街道纵横。
装载货物的牛车、行色匆匆的力工、骑着牲口的游商、闲庭信步的游人、留恋店铺的妇孺……像一条条涌动在街市中的河流。
他们,流淌在通天桥或通往涿郡城、或通往塞外的大道上。
叫卖声、牛叫声、马蹄声、车轮声、骂街声、尖叫声、嬉笑声、歌声、胡笳声……
再看那涿水连接的御河里,漕船、客船、商船、游船、货船云集,往来不绝,首尾相接。
河道拥挤,千帆尽落;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
码头上的衙役,乘着一种叫游艇的小艇,穿梭在大小船只之间,指挥交通。
有的满载货物,顺流西去;有的正靠岸停泊,紧张地卸着货物。
阿布带领的庞大商队,并没有能引起这座繁华大镇的任何波动。
像阿布这样的商队,仅仅是一支稍微大一点的商队罢了。
随着大隋的稳定和繁荣,来自域外的商队多了去了,像突厥人、高句丽人、靺鞨人、室韦人、契丹人、新罗人、百济人、倭国人的商队,动辄过千。
甚至,有时候因为入关人员太多,会被关口的官员限制颁发通行身牌。
阿布他们,自然是住进了自家在通天桥的产业里。
和在高句丽王都城不一样,这里的店铺只有自家产业,再无老王家陪嫁的产业了。
通天桥的亨德利,格局是照着王都城昌鑫隆产业的格局置办的。
可即使如此,一下子这么多人,住下来肯定不够。
还好,先行的狐带着人早已经在近左租下了两处客栈,才勉强将众人安顿下来。
要将所有的货物、行李装上货船,还需要一点时间。
阿布索性下令,修整一晚,明早登船。
于是,好多第一次来到大隋繁华之地的塞外土鳖们,胡乱收拾一番,便三三两两的去这繁华大镇体验一番。
穿越后的阿布,也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
传说中的涿郡城,可一点也没有记忆中的古都的辉煌雄壮,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大一点的郡城罢了,格局和营州城没什么两样。
阿布觉得,这涿郡城还没有通天桥的热闹和痛快。
这次出来,阿布是和突第齐喆老爷子一起带队的。
老爷子毕竟年岁大了,尽管才四十多岁,可一路马背劳顿,身子骨也是疲乏的紧,所以早早就歇着了。
于是,阿布带着胡图鲁等一干卫队,谢绝了突厥人和波斯人的晚宴邀请,早早地趁着下午阳光,就在这通天桥的码头和街道上闲逛起来。
走着看着,不时地带着大家品尝着涿郡的地方小吃。
在繁华码头不远处的一个街道里,一个榨油坊引起了阿布的主意。
古法榨油,阿布是没见过的。
从前世有记忆开始,老家的油都是用榨油机榨出来的,全都是一股工业味。
“哐!”
“哐!”
……
木头沉闷的撞击声,一次次的敲打着阿布的心胸。
这是一间飘散着浓浓香味的油坊,甚至是整条街都散发着它传出来的浓郁香味。
虽然贾农给自己的那本《齐民要术》手稿原着上面,已经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这种纯粹利用木头和人力的榨油工具,但亲眼所见,还是让人震撼不已。
粗大无比的一整根圆木,一个个发着油光的铁箍,悬挂起来的撞木,一块块三角形的楔子……
吆喝着雄浑“嗨、嗨”的嘶吼,汉子们光着臂膀,流着汗水,古铜色的脸庞上满是沧桑和倔强。
因为自己将来也要搞榨油技术,在机械榨油法没搞出来之前,还得靠老祖尊发明的这玩意,所以阿布对榨油的流程看得仔细。
这个时代的榨油过程,主要有火炒、石碾、火蒸、包饼、排榨、槌撞几个过程。
把油料作物晒干后,先倒入土灶上的斜锅内翻炒。
等炒成茶黄色,摊凉,上磨碾碎成粉末状。
上锅蒸熟,打坯分包,然后热粉包分装在铁箍里,做成饼。
等油粉饼一块块整齐地码放在主榨的油壕内,就用木楔挤紧。
推动撞木,锤击油壕,加楔,油便会从油粉饼中一点点挤出,然后顺着槽眼一路流到顶端的油桶内。
缓慢,简单,纯粹,暴力,充满时间和画面的美感。
阿布,看着看着,竟然有点痴了!
油坊旁边,是一条通向御河的小路,长满青草。
阿布信步走向河边,发现在河边上还有一条沿河的路,左边通向码头,右边却是一路延伸而去。
这条路甚是宽阔规整,靠外的一边种着整齐的杨树和柳树,这时候已经枝叶繁茂,随风起舞。
这大概就是炀帝下令在御河两岸,筑起的御道和杨柳吧!
阿布他们,索性就沿着这御道一路慢慢行进下去。
在路上,他们碰到了好几批赤身露体的纤夫,他们黝黑的皮肤、冷漠而绝望的表情,给阿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阿布突然被一个念头击中。
“那这些人呢?京杭大运河上的纤夫?”
据说,隋帝每次出行,岸上便有八万多纤夫给他拉船。
夸张吗?
很夸张,毕竟史书的记载的好多都是他那个亲戚李二让人写的。
但是,劳民伤财,是肯定的。
“不能说轻车简从,你多用用帆啊、牲口啊、科技啊什么的,就不行?”
“你就不能把龙船搞得小些、先进些?”
阿布继续吐槽自己将在不久之后要拜见的杨广。
“你这么作,可知道那李二发动民间KOL是怎么编排你的?”
“……沿途供香油,黍稷,铺地行舟。又选出五百美女,分5班,每班100,轮流拉纤……”
“……龙舟体势高大,计有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两百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
”……船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
“……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挽龙舟者几百人。挽漾彩者有九千人,人称殿脚,穿锦绣衣……”
更有甚者,这样说当时小杨同志巡游的情景:
“……每龙舟用一百羊、一百美人拉。令下,肥羊美人力缆之,龙舟缓行。帝坐舟中,白羊,美人,彩缆,甚美……”
有些有点可信,但有的就太夸张了。
可是,失败者没有名誉权,特别是涉及到江山更替之后的前任!
“嗨!胡蛮子,你给我站住!”
耳边传来的一声断喝,将阿布的无限遐思打断。
正看着河面发呆的阿布,扭头一看,原来他们在不觉之间,便来到了一处御河拐弯之地。
这地方,就在御河和御道外边,紧挨着一片高大茂密的杏树林,很是僻静冷清。
而面前不远处,一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锦衣阔嘴少年猛汉,凶巴巴地挡住去路。
后面,也是七八个面色不善、衣着不俗的彪悍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