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传人
作者:一花一世界一介凡人 | 分类:仙侠 | 字数:53.5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06章 第三式 仁者之剑1
女英在即将离去之际,轻轻一挥衣袖,仿佛拨动了时空的琴弦。张帅只觉眼前一花,随即发现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密闭的空间之中。这里,正是他之前领悟轩辕剑意的地方,而此刻,正中悬挂着的,正是轩辕剑第三式——仁者之剑的剑意。
一把古朴长剑的投影静静地悬浮于虚空之中,剑身之上流转着淡淡的灵光,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这灵光时隐时现,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引领着张帅的心灵向更深处探索。
张帅深知这次机会的珍贵,他不敢有丝毫怠慢。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稳定了自己的心神,然后缓缓从怀中拿出了沅水之神女英给予的竹叶。这片竹叶蕴含着女英的祝福与力量,是他领悟轩辕剑意的关键。
他将竹叶轻轻握在手中,闭上眼睛,感受着竹叶上传来的温暖与力量。然后,他缓缓睁开眼睛,凝视着那把悬浮于虚空中的古朴长剑,开始了他的领悟之旅。
随着他的深入领悟,他仿佛看到了仁者之剑所蕴含的深邃哲理与博大情怀。他感受到了剑意中的仁慈、宽容与博爱,也领悟到了剑法的精妙与奥秘。他的心灵在这份领悟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净化,他的修为也在这一刻悄然增长。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张帅完全沉浸在了轩辕剑意的领悟之中。他忘记了外界的一切纷扰与喧嚣,只专注于眼前的这把古朴长剑和它所蕴含的仁者之剑的剑意。
张帅脑海中不断浮现这一路的经历,救助尸魈,救助王明,帮助商队,遇到仁波切,见到空行母,雪崩脱困,得到宁采臣祝福,遇到林琳,遇到李强,大湖边彼岸花,见到绿叶女子,救助灵狐,快速一幕一幕闪现。
在张帅深度领悟轩辕剑第三式——仁者之剑的剑意时,他的脑海中如同走马灯一般,快速闪现着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他看到了自己救助尸魈时的情景,那时的他,虽然面对未知与危险,但仍然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体现了仁者的勇敢与担当。
接着,是王明被困的画面,张帅回忆起自己如何运用智慧与力量,将王明从困境中解救出来,那一刻的成就感与喜悦,至今仍让他心生温暖。
商队的困境、仁波切的智慧、空行母的神秘、雪崩的惊险、宁采臣的祝福……这些经历如同电影胶片一般,在张帅的脑海中一一呈现。
他看到了自己与李强、林琳并肩作战的场景,他们之间的友情与默契,让他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与温暖。
大湖边的彼岸花、绿叶女子的神秘出现、灵狐的求助……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张帅的见识,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仁者的胸怀与担当。
每一个画面,都是张帅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见证了他的勇敢与智慧,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决心。
在这些记忆的陪伴下,张帅对轩辕剑第三式——仁者之剑的剑意领悟得越来越深刻。他仿佛能够感受到剑意中所蕴含的仁慈、宽容与博爱,也更加明白了仁者之剑的真谛所在。
随着领悟的深入,张帅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净化。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更加勇敢、智慧、仁慈的自己。他知道,这一切的收获与成长,都离不开这一路上的经历与磨砺。
领悟中,丹田中道德经再次浮现。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常被理解为 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圣人对百姓也是平等的,不会因个人情感而有所偏颇。这里的“不仁”并非指天地或圣人不具备仁爱之心,而是强调它们不带有主观情感和偏见,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这种“不仁”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至善”,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段原文的大致译文如下: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这段原文体现了老子对于道德、仁义、礼制等社会规范的独特见解,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为干预和外在形式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