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月明
作者:东山明月 | 分类:都市 | 字数:44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6章 嘎公嘎婆
北京的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商量后,觉得人多行动不便,上下车都很困难,不如分散活动。陈忠和张斌回安平了,因为学校好多人还等着他们呢。
培元,李玲,广林和秦梅一起去了上海。他们住在上海制皂厂,盖的被子是工人支援的,打着补丁,但很干净,吃饭就在职工食堂,饭菜很可口。厂里还安排参观了生产车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大名鼎鼎的上海药皂和蜂花檀香皂竟然产自如此简陋的厂房里,车间里除了几个方形大铁锅,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设备,连包装都是手工,不得不佩服上海人的精致。
但也有些人给上海人失分不少,接待站的老阿姨就不怎么正眼看这些外地的学生,问她要乘车证。
她眼皮都不抬的说:“没有,你们外地人很好区分的,根本不用乘车证。”
话虽有点气人,但却是事实,公交车上的售票员从来没要他们买票,连问都没问过。
看过北京的大学,再看上海,气氛明显清冷了许多,想走却一直拿不到票,虽然来的第三天就登记订了票。
几个人就开始瞎逛,在国际饭店门口,秦梅说:“咱们进去看看?”
广林说:“这地方可能不让咱打借条吧?”
秦梅说:“看看不行吗?”
门口就站着门童,丝毫没有迎客的意思。
李玲说:“不要自讨没趣吧。”
培元指着窗口的点心说:“今天我请你们吃国际饭店的点心吧,以后有机会再请你们吃西餐。”
一人一块蛋糕,花了八毛钱,也算吃过国际饭店的东西了。
南京路上人太多了,两个人只要不拉着手,很快就会被挤散,培元个子高,还好寻找,广林和秦梅却不见了踪影。
李玲说:“我知道上海人为什么爱挽着胳膊逛街了。”
培元伸出胳膊说:“来吧。”
李玲说:“你看现在有挽着胳膊的吗?那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要挨训斥的。”
两个人四下张望,找了半天,也不见广林他俩的踪影,只得各自行动了,这样倒是简便了许多,不用相互等待了。
站在黄浦江边,背对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看着江上的船只,李玲说:“我想去看看外公外婆。”
培元说:“好啊,杭州的票不知要等到哪天,我们明天坐汽车去安徽。”
回到制皂厂,广林他们已经先回来了。
秦梅说:“票拿到了,明天去杭州。”
培元对李玲说:“杭州离安徽更近一些。”
李玲说:“我知道。”
秦梅说:“你们想去哪儿?”
李玲说:“我想去安徽看看外公外婆。”
秦梅说:“好啊,逛完了杭州,我们陪你一起去安徽。”
经过北京和上海十多天的经历。他们已经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免费旅游的待遇。在杭州被安排在一所小学,吃住都还可以,而且离西湖很近。
第二天四个人就直奔西湖,俗话说游景不如观景,观景不如听景,西湖不能说不美,但和安平湖比起来小了太多,如若不是众多名人遗迹和典故吸引,培元他们还真没有多大游兴。
李玲坚持不让广林和秦梅陪着去安徽,秦梅坚持要去。
培元说:”换位思考一下,咱们都陪着去,李玲会有压力的,有一个保镖就行了,她到那儿愿意住几天就住几天,你俩继续你们的行程吧。”
培元听从接待站老师的推荐,买了两盒西湖藕粉和西湖龙井茶。
李玲说:“我们是学生,不带礼物外公外婆也不会见怪的。”
培元说:“你自己不见怪吗,十多年没去看过外公外婆,两手空空的去不合适吧?我们是学生不假,但已经是成年人了,礼数不能少的。”
李玲说:“你身上还有钱吗?”
培元说:“有,姑姑那天又塞给五十元钱。我们到哪儿吃住行都是免费,兜里没钱了,填写借条时心里更坦然。”
坐了六个多小时的汽车,终于来到宁元县。两个人住进了县委招待所,四人的房间,男女浴室,该有的都有了,没想到在这偏僻的皖南小县城,他们享受到了串耳关以来最好的待遇。培元洗过澡,躺在床上,浑身轻松,竟然有点到家的感觉。
吃过早饭,他们租了两辆自行车,直奔竹溪镇,乡间公路很平,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辆,行人都很少见,12里地的路程一会儿就到了。竹溪镇是公社驻地,明显比一般乡村要大一些,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上游是一大片竹林。两个人推着自行车,李玲边走边四下打量。
培元说:“你还记得地方吗?”
李玲说:“当然记得,常常在梦中回来的。”
培元说:“梦中的记忆怕是不可靠,我们问问吧,别走冤枉路。”
李玲自信的说:“不会记错的,这么多年基本就没变样。”
突然李玲兴奋的说:“到了,前面青瓦白墙的那个院子就是。”
大门敞开着,李玲怯生生的走了进去,只见外婆正站在堂屋门口看着她,她猛地扑过去喊了一声嘎婆,抱住外婆,娘俩哭作一团。李玲把外婆扶到椅子上坐下,又喊了一声嘎公。外公的眼睛也有点湿润了,坐在那里,半晌没说出话来。
培元把挎包递给她,此刻她才感觉到礼物的重要。
外公说:“收到你的信,你嘎婆就不出门了,天天在家等着你。”
外婆说:“你不也是天天去外面张望吗?”
李玲说:“都是我不好,这么多年没回来看你们。”
李玲的母亲是独生女,外公退休前是公社的农业技术员,现在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家里很整洁,但很冷清。培元看着墙上的相框里,几乎全是李玲的照片,可见李玲在老两口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听到消息的邻居纷纷过来探看,李玲走时才七岁,十多年没回来过,村里人都认为她不会再回到这个乡村了,当这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站在众人面前,旁边还站着一位相貌堂堂的小伙子时,大家都啧啧称赞,外公外婆脸上的笑容就没停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