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官赵南星传奇
作者:雪中飞鸿 | 分类:历史 | 字数:39.3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84章 颠倒黑白
他在李选侍移宫后又发了一通议论说:“选侍不移宫,非所以尊天子;既移宫,又当以抚安选侍。移宫中各环节必严加看管,无使中官取快私仇。”
杨涟这番话,对“薄待嫔妃”的流言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这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炮制出“李选侍投寰,皇八妹投井”之类的谣言。
这时,窥伺良久的邪党官员贾继春感到这正是攻击末东林党的良机,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上疏内阁,责怪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于新君即位之初,引诱新皇忤逆先皇,逼逐庶母。
他还列举明孝宗不罪万贵妃,光宗宽容郑贵妃两事,规劝阁臣辅佐新皇,效法祖辈、父辈,对选侍等人给以宽待。
在疏文最后,贾继春更以尖锐激烈的言辞写道:“而玉体未宽,爱妾未保,忝为臣子,夫独何心!”
贾继春是个阴险狡猾之人,口头上极力为李选侍的行为辩护,背后却打着巧盘算。
他想这篇疏文一上,可收到一箭三雕的效果。其一,在移宫之初,首辅方从哲曾有让李选侍暂缓搬迁之意,他这样说可以取悦于方从哲。日后对自己升迁可能有好处;其二,对东林党人是一个迎头痛击,他知道在“移宫”中杨涟、左光斗出力最大;其三,他为李选侍等人辩护,必然受到嫔妃、太监们拥护,使自己的势力更加壮大。
然而,他费尽心机,却并未收到所期望的效果,反而招致了东林党人无情的反击。
此前,方从哲虽说过可暂缓移宫的话,但各党派间门户成见已深,特别是东林党人势力不断扩大,他也不敢过于袒护李选侍及其追随者。
当随着移宫既成事实,这场风波渐渐平息。不料,却在斜刺里杀出个贾继春来,造谣生事,挑起事端,这还了得!
给事中周朝瑞马上上疏反击贾继春,对他来了一顿迎头痛骂,把他说成是奸党从中捣乱。
正处于兴奋状态的贾继春,对此挑衅岂肯善罢甘休?又马上动手,写了一篇疏文进行反击。疏文中写道:“伶仃之皇八妹,入井谁怜;孀寡之未亡人,雉经莫诉”等句,以宫外的道听途说用骈句形式加以宣扬。一时间,宫内外沸沸扬扬,有人竟把这两句奉为世间名句。
看到贾继春凭道听途说,妄生谤议,左光斗早已怒不可遏。他不能再允许这些家伙对朝政说三道四,恣意谈论了。他要揭露事实真相,使坏人的谣言不攻自破。
于是,他在当天晚上,写了疏文,把“移宫”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皇八妹投井,选侍上吊之类纯属谣言,无中生有。
新天子熹宗(朱由校)看后,极表赞同。专门写了手谕送内阁,备述选侍凌辱圣母及要挟传封皇后,阴谋垂帘听政之险恶用心。
方从哲看到这道手谕之后,想息事宁人,正要下发。熹宗不允,又降谕数说选侍罪恶。手谕中说:“选侍前因殴崩圣母,自度有罪,每使宫人窥伺,不令朕与圣母旧侍言,有辄捕去,朕之苦衷,外廷岂能尽悉?朕今罢免选侍称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熹宗手谕发下之后,杨涟亦上疏皇上,述说移宫始末,让皇上追究“选侍上吊,皇八妹投井”之说从何而来,对造谣生事者严加惩办。最后说,此事不弄个水落石出:“恐酿今日之疑端,流为他年之实事。”
熹宗下诏特别表彰了左光斗、杨涟,并表示要严谴贾继春。内阁次辅刘一燝忙为贾继春说好话,才没有过分惩治他。
然而,贾继春自知继续留在朝中,必然遭到东林党人更加猛烈的攻击,便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托内阁和吏部的人帮忙,调任江西省巡抚。
贾继春是个极不安分、喜滋事端的人,到江西没多久,他就又写了一篇疏文,恶毒攻击杨涟同司礼秉笔太监王安勾结,妄图把持朝政,搞乱朝纲。
杨涟听说这件事之后,心中非常气愤,上疏要求辞职还乡。
熹宗接到杨涟的辞呈之后,下诏对杨涟的忠诚耿直之举大为褒奖,并狠狠地将贾继春批驳了一顿。
贾继春听说后洋洋得意地想,《神童诗》里说“他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果然如此!尽管自己疏文中说的不是实情,系暗中编造而成。虽然那些事子虚乌有,但有同党作后盾,再加上自己笔锋优美、犀利,不信斗不过他东林党!
熹宗本想留用杨涟,但因外面流言太多,便准许杨涟暂回原籍,先躲避一下风头再说。
不甘失败的贾继春听说杨涟辞职还乡,心中窃喜。便又幸灾乐祸地写了一篇疏文交内阁,又把一些荒诞无稽的流言写进疏中。其中有“威福大权,莫听中涓旁落”一语。
司礼秉笔太监王安看到疏文后便直接送给熹宗,激起熹宗愤怒,并严旨切责,命贾继春解释明白是什么意思,远在江西,不安心履职,却热心造谣生事,用心何在?
贾继春接到圣旨后,立刻慌了手脚。悔恨自己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然而,他眼珠一转来了主意。他忙不迭地向皇上回复,诚恳地认罪,说他以往疏中所说的的事,纯粹是道听途说,无中生有,罪该万死。
他本想主动认罪,换取熹宗的同情心,免他的罪错。谁知,熹宗皇帝早恨透了他,恨透了李选侍及其追随者。所以,他的哀求没有起到丝毫作用。熹宗决定给他一个“除名永锢”的处分。
邪党头目们纷纷出来为贾继春说情,熹宗毫不动心。一般来说.受到“除名永锢”的处罚,如无特殊契机,便与仕途绝缘了。然而,4年之后,他却被权监魏忠贤以中旨召复原官,并与杨涟等人又大打一场,弄得朝政混乱,生灵涂炭,几乎葬送了大明的基业——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