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
作者:大梦道人 | 分类:历史 | 字数:146.4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75章 石灰吟(6)
可是他们拿这个巨大的王八壳子,根本就没有办法。
用刀剑去砍,把刀剑都砍卷刃了,这铁王八皮都没有崩掉。
于是乎高丽人就去挖,要挖开这铁丘坟。
既然是唬人,朱标就在这里做足了功夫。
别看这铁丘坟是个半径只有五米的半圆,可是方圆十米的地下,都是用混凝土封住。
别说用刀剑,就是用铁锹也挖不动。
他们又没有带专门用来开山的镐头和大锤,忙活了半日,还是拿这铁丘坟没有办法。
最后就想把镇妖碑文给推翻,可是这碑文太大,是朱标让数千人从山外运来,又是用水泥封住,这百十号人,根本就拿它没有办法。
高丽人的这一切,都在明军的监控下进行的。
任何一个碑文,有足够多的人,还是能倒的。
至于那个半径五米的铁丘坟,刀剑虽然拿它没有办法,可是用大锤砸,还是能给砸碎。
一旦他们发现这是唬人的把戏,就不能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恐惧了。
所以高丽人挖的差不多了,朱标就派出两个千户带着两千人,来抓捕他们。
高丽人正在挖着,突然间听到有人高喊:“抓捕高丽人了,不要让他们跑了!”
他们本来就打不过明军,明军又人多势众,一个个赶紧落荒而逃。
明军事先得到朱标的指示,只追不击,不要杀他们,也要抓他们,追个五六里就回城,让他们把对铁丘坟的恐惧带给每一个高丽人。
所以明军只追了一会,擦擦汗就回去了。
这铁丘坟对高丽人确实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当天夜里,就有数百人攻击蓝玉所在的北部防线,被全部斩杀。
在南面防守,几天来连高丽人毛都没有见到的朱棡,也抓捕了数百高丽人。
这可能是高丽人做的最错误的决定了,暴虐的朱棡把他们活活打死。
同时朱棣和朱橚的搜捕大军,也加紧了收网。
紧张恐惧的氛围笼罩整个高丽军营,甚至有高丽人开始向朱标投诚。
这些可怜的高丽人现在不想在山东,烧杀抢掠了,他们只想着能回到老家,过太平的日子。
虽然朱标曾经允诺过,高丽人投降就不杀。
可是,这话说的连朱标都不信。
这些人是可怜,却不远万里来的山东。
说是配合那哈出攻打大明的腹地,可是只打了一仗,就化妆成土匪,霍霍中原的老百姓。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这种人也配说可怜?
这些高丽匪人不光是狠毒,而且狡猾,蓝玉、王弼这些人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自古以来对付土匪的方法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良莠不齐,见人就杀。
因为根本就很难分辨出,谁是百姓,谁是匪人。
为了一劳永逸,那些历史上那些剿匪悍将都是见人就杀。
无论是洪承畴,还是曾国藩都干过不少这样的事情。
对此,朝廷都是知道的,却也没有办法。
穿山铠甲是贼寇,脱了衣服是百姓。
你说他滥杀无辜,他说他杀的是流寇、长毛贼,这种事情莫衷一是。
统治者却信奉宁愿错杀一千,不愿放走一个,所以对于他们的行为都是默许的。
可是大明朝是君王和百姓共天下,自然不能随便屠戮。
朱标和朱元璋都向后给蓝玉下过严旨,不准乱杀一个。
蓝玉又是太子党的人,自然是不能给仁慈的太子殿下抹黑。
除了一开始有过一场交手之外,剩下几场都是打在棉花上,蓝玉也很憋屈。
要不是碰上被高丽人更毒的朱标,只怕这些人现在也不思悔改。
可是现在把这些人杀了,只怕山里的高丽匪人就再也不会来投诚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来投诚,朱标并没有难为他们,只是把他们关押。
当然了,大明军队不养闲人,朱标给这些可恶的高丽人安排一个任务,磨石灰石,兴许以后就用的上。
这种琐事朱标自然死不会做,朱标的主要任务还是要炼钢。
造不造无缝钢管还是其次,铁甲船和蒸汽机要先给造出来,不然就要给老朱埋了去换取沈万山三百万两银子的嫁妆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软饭是万万不能吃的。
朱标一面剿匪,一面让人把山东地区的冶铁师、铁匠都给请到莱芜县,他要在这里大干一场。
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炼钢这技术。
这些钢铁能用来生产钢针和钢钉,要用来造船,却是很难,尤其是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本来可以借借剿匪的名义接续留在莱芜,按照现在剿匪的力度,只怕用不了一个月,就能把这些像是钻进老鼠洞的高丽人给抓光。
要想留在莱芜这种小县城,还是要搞些事情。
这些天,朱标借给高丽人挖铁丘坟的名义,带着人到处挖坑,其实是在找铁矿石。
大明国不像是澳洲,铁矿就在地表,而且优质。
大明其实是个贫铁的国家,铁的数量少,质量也不好,大多数是含硫矿,而且还埋的深,所以发觉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
徐妙锦每天跟着朱标,去挖坑,也很纳闷,就忍不住问道:“太子哥,你挖那么多坑做什么?”
“我要炼钢!”
“炼钢?你不是说铁丘坟是用水泥做的吗?”
“铁丘坟既然是铁丘坟,那自然还是要钢铁铸成!水泥的只是唬人的,他们用铁镐一敲就能敲碎!”
“喔,是这样啊!”
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朱标也没有办法,甚至是做好了带着木船东渡扶桑的打算。
这时候,莱芜地区又陆陆续续来了几波客人。
除了抓捕高丽匪人到了莱芜的燕王朱棣,还有朱标的即将成为他良娣的常小雨和二姨常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