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后长公主重生了
作者:童之 | 分类:古言 | 字数:22.8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8章 永远不要轻视百姓
前朝看似有吵有乱,又好似铁桶一般,没有任何可以让人插手的余地。
远在江南的摄政王尽可能避免消息外泄,终究不可能完全避免。
很快整个江南都知道摄政王已经提早抵达江南。他不仅提早,还已经开始做起事了。知县都杀了一个了。
江南各大官员则被突如其来的摄政王吓的根本不敢多吭声。当然这不过是面上不敢吭声,私底下一群人好些繁忙。
有人赶紧把自己这段时间做过的各种荒唐事证据全销毁了。什么房契地契全烧了,一张不留。女眷该遣走的遣走,生怕抄家的时候被翻出来,罪加一等。
有人连夜让人写信,试图叫京城的御史,再多参摄政王几本折子。或者是叫自己认识的宗室、有名望的一些大人,能够在京城里求见一下皇帝说上这么两句。
有小官更加离谱,原地开始写遗书,更让妻子带儿子先跑,决定想办法把自己的孩子摘出去。
就连应天府的秦大人,一时都忍不住开始自省。为官到今日,他有没有那些做错的事,再或者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曾经得罪过摄政王。
就在不少江南人以为,摄政王这一番举动太过嚣张,京城肯定会稍加管制,谁想没多久就得到了新的消息:陛下和长公主亲自在朝堂上赏赐了摄政王尚方宝剑。
这下可好,本就慌乱的江南官员愈加慌张。
当官的慌张,可事还是要做。
纪文海本来查各地的地形情况,速度很是慢。他人就这么一个,每个地方都要亲自去一趟。其余要做的事情哪怕吩咐给了知府知县,还是有点忙不过来。
不是所有的知府和知县都靠谱。有些官员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当上的,一问三不知,再问您随意。
一听摄政王来了,用的还是重典,于是纪文海再怎么老实的人也被逼急了,直接跑去找摄政王,把这段时日哪些官员做事和废物一样倒豆子一样说了一通。
盛子恒直接给了纪文海几个人:“兵马在后。先将就一下。修路的事情必须放在最前,让处州府的百姓快点搬家。”
纪文海连连点头。
在盛子恒和纪文海的合作下,很快江南官员被整肃一番。余下的那些人倒不是真的没有什么问题,而是大罪之人不可饶恕已处理,小罪之人接下去得干活,这才能将功补过。
处州府知府则是在如此可怕的强压下,硬生生真的连人带马,将衙门给搬了。
老百姓向来都是很敏感的,他们注意到处州府的衙门都搬了,立马联想到了最近所谓的藏宝图一事。于是一群人家里稍有点钱的都纷纷去十八个地方置办家业。
没有钱的人则是纷纷跑去接江南其他州府的活,也就是所谓的修路修行宫修渠。就连七岁以下的小孩都被抱走了。留在原地没有人照顾,还不如一起带走。
至于七十岁以上,那数量可实在太少。这些人要么连床都下不来,要么只能走两步,走不远。真正能走的也冒充七十岁以下跟着一起去干活了。
至于处州府的田地呢?
有些人家两头跑,有些人家则是特意留了一个两个依然在处州。没有办法,田地是不可能说放下就放下的。
一来二去,当秦郑志在应天府看着江南地图时,惊愕发现短短一个半月,他原先以为完全做不到的事情,已有了初步雏形。
靠着强政和抄家得来的银钱投入,本要好几个月才可以修的路已有模有样起来。长公主两月前定下的十八处,赫然已从最朴素的帐篷、地摊的市集状态,有了屋和街的雏形。
秦郑志不由喃喃:“永远不可轻视老百姓啊。”
也就是现在没有什么灾情,各种东西置办起来价格都合理。要是真的有什么灾情在,抄家得来的这些银钱根本不够用。
想到这点,秦郑志谨慎看了一眼近处摄政王。
盛子恒站在不远处,身上肃然和血气十足。他这短日子杀了不少人,除了官员之外还有无数借着芝麻绿豆一点权势嚣张的地头蛇。
闭上眼是血海,睁开眼唯有注视手中尚方宝剑尚得一口喘息。
他注意到秦郑志的视线,抬眸看向人:“怎么?”
秦郑志想了想,现在一部分的官员是新上任,一下子未必能在处理好平日琐事之外,再应对好京城要求。他顿了顿开口:“不知道王爷在江南要留多久?”
盛子恒没说话,用眼神示意秦郑志直说。
秦郑志诚恳拱手:“新官上任常常会放三把火。要是火烧着了人,总容易得到反弹。指不定哪一天没了性命。不知王爷可否多留几日?直到京城派遣值得信任的巡官替代。”
已留了一个半月的盛子恒微微颔首。
不管什么巡官,一时半会儿都无法替代盛子恒的位置。
当京城里,姜芮收到盛子恒暂不回京的消息时,她皱起了眉。
如果是为了治官员,盛子恒在江南是要留一些时日。她留给盛子恒的时间是两个月。两个月之后盛子恒就该回京。
谁也预料不到地龙翻身到底是哪一日。她也不过是凭借上一世的经验。江南地动,她能做的已经足够,不希望盛子恒在里面出事。
要是留的太久,他会迎面直撞上地龙翻身。
秦大人上辈子都死在这段时日里,盛子恒这段时间做了这么嚣张的事情,就算没被天灾暗算,也容易到时被人心暗算。
正努力靠着自己批折子的小皇帝姜泓见皇姐皱眉:“要不朕下令让盛卿早些回来?江南这一次都没花多少钱。这些贪官付出了该有的代价,百姓也多搬到了该去的地方。”
姜芮思考着。
京城有很多事情要做,盛子恒总在外面,她练兵学兵法的事都暂时搁置一旁了。于公于私都应该叫盛子恒早点回京。
小李子在边上伺候着笔墨。
她再三斟酌,最后还是决定顺着盛子恒:“下月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