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 分类:都市 | 字数:77.3万

第165章 教育改革

书名: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字数:2595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0:51

在院儿里闲了一个多月,袁建声恢复好了,去厂里上班了,只留下了易中海一个人在院儿里养伤。

闲的实在无聊,易中海只能拄着拐杖在院儿里溜达,趁天气好晒晒太阳。感觉累了,易中海又会回家看书,毕竟院儿里留下的大部分是妇女,易中海确实不合适跟人搭话,只能去后院跟孙老头聊天,或者在家看书。

期间还让李兰每天去街上买新出的《人民日报》,悠哉悠哉的打发日子。

这天易中海突然在报纸上一个显眼的大标题,新中国的教育必须“向工农开门”,紧接着后面还给出了解释。

由于政府对旧知识分子不信任,同时工农学子在学校受教育的比例太低,要求各学校增加工农学子的数量,不得轻视、歧视工农子弟。

部长通知更是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除了我们的社会教育毫无疑义地应以工农为主体外,我们的小学校应该多多吸收工农的子女,我们的中学校和大学校,也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工农青年大大开门,以便大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的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新的坚强骨干,这是新中国教育建设的工程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应该首先努力促其实现。”

这让易中海又是一阵琢磨,为工农子弟开门,那是不是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了?本来已经有了的学校还要继续扩大规模?

还有这后面的鼓励开设各类工农补习班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班)和技术专修班,采取短期速成的方法,使一批工农干部、产业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达到中等文化程度,一些学习成绩好的还直接进入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学习。

那岂不是说咱们工人和文化水平低的也有机会继续上学?这不是跟厂里弄的扫盲班一回事么?都是会发对等的学历文凭的。

看来这回政府的决心真的很大啊,要培养工农自己知识分子的力度是以往的政府所无法比拟的。还有这“大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的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新的坚强骨干”,这些话都足以说明政府的气魄,以及政府对新型知识分子的渴望。

易中海思索了一会儿就去屋里找李兰,挥舞着手里的报纸,兴冲冲的对联说道:“兰子,政府要开展要办工农速成班了,我有机会上大学了。你应该知道我很早就想上大学,要不是青岛那时候日本人和秃党高官,对我们这些没权没势的地主、农民歧视,我当年都是有机会上大学的,这现在政府有机会给我们发速成班的文凭,只要我们的水平能毕业就行。”

李兰刚开始还挺高兴,可是后面脸上就挂上了一丝担忧,“老易,能拿到大学文凭是好事,可是咱们家这情况你觉得合适么?”

“本来你还有党课要上,你要是再报大学夜校,那不是回来的更晚?”

“咱们家里还有着干娘要照顾,而且还要想办法要孩子,你哪有时间?”

“每天早出晚归的,厂里的活儿还耽误了,那不是工资又要减少?”

“而且你说了要拿毕业证还要要求能考试通过,水平要达到毕业标准,那需要多少年?”

“咱们现在不年轻了啊,你有一个高中的学历,已经比大多数人好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咱们踏踏实实的过日子不是很好么?”

易中海听着李兰带着一丝哭腔的一番话,确实很是触动,本来开始还有些不愉快的,可是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啊。要工作,要照顾老太太,要急着生孩子,还要按时吃药,哪一点是能让自己有机会继续上夜大的?

再说了报纸上也是说了才刚实施,谁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子,实验性质的,就算是有上夜校的名额,估计到时候也是很难抢的,还是算了吧。

易中海想清楚里面的门道后,垂头丧气的坐在火炉子边儿上。

李兰看着易中海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也是不好受,上前了两步,再易中海的面前蹲下,抬起了头看着易中海,“老易是我不好,要是当时那个孩子能够保住,这些年要是能再给你添上几个后代,你就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去参加夜校了。”

“要不咱们等几年,这几年先想办法要孩子,同时你自己在家自学,咱们以后瞅机会再拿大学毕业证。毕竟就算你没去夜校,可是自学了,你学到的本事就是你自己的了。”

易中海先是抬起头在堂屋里看了一圈儿,斑白的墙壁,搭配上老旧的屋顶,让人有种腐朽的感觉。青砖铺就得地面,规整的摆放着有些年头的桌椅板凳,再加上狰狞的年画,让人又有些踌躇,如果有个孩子就更好了,在近三十的年龄了,谁愿意后顾之忧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离开这个家呢?

最后看着满是自责的李兰,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哎,算了吧,确实是我妄想了。”

“咱就没有上大学的这个命,往后不提了,安稳本分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吧。”

见易中海放弃了上夜校的想法,李兰这才放下心来,转身准备收拾中午的午饭了。

而易中海有些无精打采的,连后面报纸上关于其他的教育相关的政策也没有继续往下看,甚至后面一些新城市解放的消息,易中海看的也是索然无味,没有了半点喜悦感。

吃过中饭,下午易中海又跑去看着孙启祥搓煤球,时不时的陪着他聊上几句。

孙启祥看着易中海心事重重的样子,有些摸不着头脑,抬起沾满了煤粉的老脸,疑惑的问道:“老易,咋了,伤口不舒服了?”

易中海摇了摇头,把上午报纸上看的消息跟孙启祥说了,还说了自己想要上夜校,然后各种后顾之忧又没法去的事也说了一遍。

孙启祥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捏着黄泥和煤粉锯末的混合物,仔细的想了想,然后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易啊,你上大学的执着我算是感受到了。这大学文凭啊,跟过去进士没啥区别,能光宗耀祖也是事实。”

“我没什么文化,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有不对的地方你多担待。”

“咱们普通老百姓啊,还是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这么多年的战乱过来了,我还是觉得啥也没有家人重要,一个大学文凭能给你带来啥好处?”

“咱们年龄都不小了,可不得为将来打算?”

“再说了,你也说报纸上说的是为工农开门,可是你能算上工农么?”

“虽然你现在是工人,可是你之前可是有高中文凭的啊,普通人能有高中文凭?”

“你上夜校别人不会审查?就这你能去上夜校?”

“咱们好好的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没啥不好,毕竟你也快高级工了,工资也不低了,照样不是光宗耀祖么?”

易中海听着孙启祥的话,慢慢的心情平和了下来,同时对于老孙头说的背景情况确实一头冷汗,自己出身确实是不符合工农啊,只是自己现在的身份符合而已。

不由得打开了心里的枷锁,拄着拐杖,深深的跟老孙鞠了一躬表示感谢。

孙启祥连忙摆手拒绝。

想通透之后的易中海心情也好了起来,开始帮老孙头给炉子添煤球,倒热水,两人气氛融洽的聊着,直到易中海的腿有些难受了,才告别老孙回到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