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 分类:都市 | 字数:77.3万

第46章 麦浪迎接到故乡

书名: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字数:2350 更新时间:2024-11-25 23:20:51

太阳下马车吱吖吖的前行。

从离开客栈开始就遇到几波检查。

第一波把查看易中海夫妇的介绍信,身份证明后,带他们去军管会办理了登记,并盖章签字,同时还给车夫也发放了介绍信。

第二波看到他们,检查了一行人的文件就给放行。

出了城区路卡,就到通往乡村方向的大路了。

六月,正是麦收季节,公路两边一片金黄。

微风吹打着麦浪,带着一股好闻的香气扑面而来。

勤劳的乡亲们拿着镰刀,男女老少齐上阵。

太阳照在割麦子的农人们头上,古铜色肌肤夹杂着汗水,好似一面镜子闪闪发亮。

田里还不时传来阵阵歌声,喊号子的哟呵声。

连孩子们也跟着大人身后,打闹着拾取掉在地上的麦穗,不时传出一阵骂声,那是家长在教训捣乱的熊孩子。

麦田边的路沿上放着坛坛罐罐,里面大概是凉白开,或者酸浆水,不时还有人倒上一碗咕咚咕咚的灌入嘴里,摸一把汗,大呼一声好爽。

易中海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离开老家前,那时自家也是有百十亩地的,每到这时候请假回家帮忙收割麦子,哪怕是地主家庭,大家都忙起来了,谁顾得上谁,不亲自上阵麦子在地里发芽了,一年就算白干了。

那时候家里哥哥们的孩子也是这么淘气,大人们也是一边腰酸背痛的劳动,一边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此时全国冬小麦并没有普及开来,种的地方不多,种冬小麦的地可以一年种两季,土地比较吃力,农民是比较珍惜地力的人。

没有肥料,一年只能种一季。

青岛是港口城市,从日本运来不少肥料,所以能种两季。

………

仔细一看,田里还有解放军的身影,他们在帮老百姓抢收,枪械都扎堆立在田边,民兵们和换班的解放军轮流巡逻。

民兵们看到易中海照例严格检查马车上的货物,和易中海一行人的各种证明文件。

闲聊得知,这是预防特务。

麦收时节是大事,解放军们必须防止麦田被特务破坏,万一有特务在金黄的麦田里点上一把火,不仅农人们一年的收获前功尽弃,解放军还得搭上军粮救援百姓。

所以反特防特,加快速度抢收,确保颗粒归仓,这才是现阶段解放区驻军的首要事件。

贼心不死的特务们可不会管老百姓死活,反而摧毁麦田才是他们最得意的事情,给解放军添麻烦,这些特务乐见其成。

对于像易中海这样的外地人,陌生人查的会更为严格。

当易中海一行马车走过田边,还不时有收割麦子累了正在休息的农人们,好奇的张望。

马车上堆的老高的布匹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一年换不了几件衣服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种渴望。

不时还有人询问布匹是否售卖,32匹布确实是很多的,他们占据了马车的大半部分。

在路途不时的盘查过程中,易中海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村口。

此时太阳正在头顶上方直直的往下晒着。

估摸着大概快中午十二点了吧。

村口站岗的民兵们,看到远处来的马车立马提高警惕。

等走近了,易中海一行人才主动停下。

民兵们客气的询问易中海夫妇的身份。

易中海客客气气的拿出路条,介绍信递给站岗民兵。

“我就是这个村出去的,37年就走了,今天刚回乡。”

民兵们仔细看了看介绍信,又回头对视着。

这几位民兵看样子也就20岁左右。

双方都不熟悉,易中海年轻时在学校,后来毕业才回来,那时候这些民兵们估计还不到十岁,大家并不熟悉。

民兵们无奈只好问了,“你们家在哪个地方?”

“家里还有什么人?”

“用不用我们去通知家人来接你?”

易中海听完后,沉默片刻,“我家没人了,我家就在村东头第一家,那是一个大院儿。”

“37年家里20几口子都被鬼子给杀了,所以现在村里并没有家人。”

“不过村里族老,和宗族里长辈,我们这支的亲戚都能证明。”

两位民兵对视了一眼,欲言又止。

其中一位民兵打破尴尬,“那个,就叫您海子叔吧。”

“我也是易家的,跟你们不是一支,今年19岁,你叫我易白军吧。”

“欢迎您回来,就是您那院子吧。”

“被日本人收去了,后来日本人占领青岛后,那里作为我们村附近伪军和小鬼子驻地了。”

“再后来,就被秃党没收,现在又作为村部和民兵队驻地了。”

“当时日本人要收你们房子,没人敢拦。”

易白军不好意思的说道,“也就是说您回来也没地方住了,要不先回我家住吧。”

听了易白军的话,易中海无端的愤怒了,可是又忍了下来。

毕竟当时日本人逼得自己走投无路,连家里百十亩地都没人敢要,现在房子也成公家的了,祖宅没了,以后真的是在外漂流的人了。

这赵家庄以后再也没有自己位子了啊。

除了祖坟还在,其他的还剩下啥呢?

再晚回来几年估计最后的人情也断了吧……

“易白军,白字辈,你是哪一支,哪一房的啊?”

“估计我走的时候你们还小,也不认识。”

易白军回道:“我是茂字支的,三房。”

易中海听了心里有底了,这是自己一支的,没出五服,算是侄子吧。

话说自易家清朝中期搬进赵家庄,到现在一百八十当年了,繁衍7代人。

老祖宗四个儿子,留下了繁、茂、昌、盛四支。

易中海他们这支算是茂字这一支的,茂字这一支辈分是:茂学无庸,兼守中白。(执其中,守其白。)。

而各房,又是从庸字辈人口多了,重新划出来的,因为人口多了再让族长管着就不太公平,分开另过也算是一种妥协。

易中海是茂字这一支六房的,算是偏房,六房并不繁茂,到易中海这基本算断了。

本来六房在易中海爷爷,父亲发展下已经有了二三十人口,百十亩地,现在就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易中海想问问房子能不能要回来,想想还是算了,不常住,又何必折腾。

“走吧,进村见见老人,大房的爷爷还在吧?”

“也就是你大房太爷。”

易白军开心的笑了,“嘿,您是不知道啊,大房太爷活的很硬朗呢,八十多了,自己还能每天到处走走,过年心情好的时候还能写写对联。”

“走,我们去找大太爷爷去。”

说完背着枪,请另一位民兵站岗,自己领着易中海进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