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的人生旅程
作者:文明旅人 | 分类:现言 | 字数:93.4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章 仪器到货
张尧看着刚出炉的数据结果,脸上透露出一丝欣喜。
目前来看这个研究方向是对的。
他手中这份材料的临界温度达到了96.8k,和而这已经属于高温超导的范畴了。
所谓的高温超导的临界温度以液氮的沸点为临界(77k),超过这个温度就属于高温超导。
目前高温超导材料已经被用于制造磁共振成像(MRI)设备中的超导磁体,以及粒子加速器中的磁铁。
也就是说张尧手里的这份材料已经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
但和传统的合金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比如说目前最优秀的超导材料是基于铅氧化物和铁基超导体的体系。
铅氧化物超导体在磁场中的应用临界温度大约为40K,而在无磁场的情况下,其临界温度可以高达135K。
铅氧化物超导体材料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需要在较高的压力下才能做到这一点。
相比之下张尧手中这份石墨烯超导材料就要好的多了,它对于压力的要求并不高,53帕斯卡下,它的临界温度就有96.8k。
不过可惜的石墨烯的制备价格相对较高,工业化生产难度较大。这也是目前暂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当然就目前这份材料的研究结果,已经足够登的上任何一篇杂志了。哪怕最顶级的Nature和Science也不会拒稿这样重大的发现。
既然造出了一种新材料,首选自然是给它起个名字,不过张尧在这方面很懒,石墨烯超导的缩写通常是 “Graphene Superconductivity”那就叫它GS-1好了。
在把次的实验整理成论文发投了Nature后,然后把申请专利的材料发给了于文迪后,张尧就开始了下一次实验。
GS-1自然有2。
在张尧看来他目前的实验并没有碰上瓶颈,这份材料只是第一步。
只不过他最近时间有点紧张,随着他之前采购的机器陆续都到了,他最近一直忙着调试机器。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就算再牛逼的人,他也不能只靠一双手和大脑就进行实验(张尧这种开挂的不算)。
仪器对做科研的人来说,就像刀对厨子那么重要。
它是检验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它的精准度,每一台新仪器张尧都亲自上手调试。
为了安置这些仪器,他对现在公司做了规整,不但又新租了一层楼,还特意把一些暂时不用的东西给腾走到他家那边的地下室。
这也耗去了他大量的时间。
不过这都是值得的,看着这些仪器,张尧心里充满了激动。
就像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收集癖一样。张尧的收集癖就是实验仪器。
要不是钱不够,又怕放不下,他估计还能再添几件。
这么多顶尖仪器出现,自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这些仪器有部分是国内的第一台,连燕大和水木都没有的那种。还是张尧找了关系,走了秘密通道运才回来的。
金大的几位教授看到这些仪器就像恶狼看的了肉一样,眼睛里都泛着绿光。
有位郑姓老教授,甚至激动到跌倒在地上,被扶起来后吃了几颗救心丸才没有酿成悲剧。
对于这些这么大年龄还奋战在一线的老教授们,张尧都是抱有好感的。
所以在他们提出可能偶尔会来借用仪器的时候,张尧很慷慨的同意了。
无他,他就是那么一个有善心的人。
好吧,纯粹是他觉得自己一个人用太浪费,而这些仪器都需要专门人看守保存。
目前来说在安市的厂区没有完善之前,这些仪器都要暂时寄放在这里,而他一个人看着又太累。
现在公司里的人有这方面研究经验的人很少,让他们跟着那群老教授学习学习,等以后搬到了新厂区之后,他们也学的差不多了。
如果说等他搬走了后,教授们还有需要的话,他欣然欢迎。仪器买回来就是给人用的。
不过让张尧没想到的是,这件事后他的人缘突然好了很多。
以前他虽然也是金大的教授,但毕竟才来不久,身上又挂着菲尔兹奖和锂枝晶两大荣誉,再加上他又年轻,这就导致一般的教授根本不敢主动和他打招呼。
长江学者和院士级别教授的人大部分都有着自己的实验室,他们比较忙和张尧接触也少。
当然这也有他基本上不参加金大这边的教授的组办的一些活动的原因在。
只不过张尧还是低估了这些仪器的魅力。
从这些仪器到了之后,张尧发现他实验室这边相当热闹,每天都有不同教授来。就算是一些很腼腆的教授也忍不住这些东西的诱惑。
国际上流传着一句话,你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用普通电子显微镜做出来的结果就不是一个实验。
在论文质量相近的情况下,用前者可以上的杂志,用后者被拒稿的风险至少提高百分之四十。
不是因为别的,空间分辨率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前者可以达到甚至小于50pm,而传统透射电镜的分辨率大约为0.2nm。这两者拍出来的图片就不是一个意思。
比一亿像素的旗舰机和老年机拍出的差距还大。
如果这两张图片同时投稿地理类杂志,后者连初稿都进不了。
虽说理工类论文不仅仅是看仪器图片,但足够清晰的图片绝对是很好的加分项。
而这也是为什么有部分教授之前有些嫉妒张尧,但现在却求着他的原因。
没办法呀!评职称就得要有成绩,
成绩哪里来,还不是看发的论文。
论文发在国内和国外顶栏结果又截然不同!
为了这些,就算是跪舔又如何?
虽然张尧并不在乎这些东西,但每天见到他们, 总是笑脸相迎,对心情也是有好处的嘛!
而在张尧继续做石墨烯超导的下一次实验时,他发的那篇论文也到了Nature主编的手上。
霍尔登.索普是Nature杂志主编,在下面编辑把这篇论文送上来的时候,他正在做着战略性规划。
他规划的对手就是是隔壁和他齐名的那位。
Nature和Science之间也是有竞争的!
虽说他们在收稿方面也有略微区别,但对于一些顶尖的论文大家都是一样看中的。
有些重大论文甚至可以跨越专业的局限性,足以登上任何一篇杂志。哪怕是太阳报那种娱乐性报纸也会报道锂负极电池。
而刚拿到他手里这篇论文也有着同样的潜质。虽说他并没有真正解决超导问题,但那个人刚进这个领域,就能在石墨烯超导方面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相当了得。
“张尧博士以前从来没有发过超导类的论文吧?”霍尔登.索普问道。
编辑史蒂夫:“据我们所知是没有,他发过的所有论文都被人罗列出来了,涉及多个领域,但在石墨烯超导,不!就是任何的超导领域都没有发过类似的文章!”
霍尔登.索普微微挑眉:“那他真是一个通才,审稿人是谁,审稿结果怎么样?”
史蒂夫点头道:“拉巴勒斯蒂尔教授对他的论文做了初审,目前来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他的建议是可以过稿。
不过目前他的团队正在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复制实验。我们是否要等实验结果出来再登报。”
霍尔登.索普摇头笑了笑:“不用等了,过吧,我觉得张教授应该不会和我们开这种玩笑。”
史蒂夫点头离开后,就立刻安排了这件事。
其实对这种享誉全球的学者,就算是《自然》和《科学》杂志一般也不会为难,因为他们都有着足够的学术信誉做担保。
如果不是这件事比较大,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科学领域的话是无需如此的。
霍尔登.索普独在顶层的办公室来回走动,他不时看了看遥远的东方叹息道:“没想到你居然盯上了超导领域,不知道你这次是否还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