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小孤女她把调香界卷哭了
作者:吉吉的琪琪 | 分类:古言 | 字数:64.8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45章 灾情
申时刚过,天色便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北风吹得宫人们都缩起了脖子,唯恐露出一点儿皮肉出来,就会被封冻起来。
今年的冬天冷得比以往都早,也更冷。东面辛孜县境内的淄水竟然已经全部结冰了。
淄水起源于东部灌云县的北端,往西南一直延伸至巢州。七八月份雨水丰沛之时,淄水沿岸的这三个地方常常会发生水患。因散出分属于两个府衙管辖,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部门,所以淄水途径的周边区域,排洪沟渠得不到及时疏浚,洪水因河道淤塞,便只得在下游村庄与农田中肆无忌惮地漫灌。而下游的村民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不得不修筑堤坝,阻挡水流下泄。可是,堤坝筑好后,一方面会挡住了洪水去路,另一方面又会令洪水被迫在堤坝处的上游囤积。于是,上游的居民为了保住自己的房舍农田不遭水淹,又会不约而同地带上铁锹涌向土坝处扒堤顺水。所以,筑堤者与扒堤者经常僵持在堤坝两边,械斗的事时有发生。
这次,朝廷拨款并派钦差监督,进行运河的修建,这运河刚巧经过这灌云、辛孜和整个巢州,于是在钦差大臣的召集之下,大家达成一致,要借此机会,修筑好排洪沟渠,借助运河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功能,改变原先这里的贫困现状。
这本来是一桩大好事,可坏就坏在今年的天气太邪门了。
处于内陆的辛孜、巢州已经冰封,而靠海的灌云那边却连个冰雪的影子都没有。所以,灌云县的运河段在人财物到位之后第一个动工。灌云县县令宫德耀做事十分认真,夜以继日地亲自督促,所以这段工程进行得十分顺利。
工部派来的钦差大臣原本都打算写奏折跟皇帝报喜了,谁知道就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意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挖建运河的影响,淄水的东部水源似乎比往年丰沛了许多,它们顺着河道往下游走,而下游已然冰封,无形之中抬高了河床,于是那洪水便如猛兽一般,冲毁了辛孜一带的民宅、良田,因为周边汇聚了不少开凿运河的民工,所以至少造成上万人受灾。
这次的水患,其实不是山洪也不是雨洪,而是凌汛,当地人都认为,这是挖建运河惹出的祸。。
慈宁宫的宫门紧闭,但仍然可以清楚地听见外面的北风嘶嚎,樊氏刚刚听完工部徐尚书的汇报,一颗心仿佛也被风撕得七零八落的。
“皇帝啊,当初哀家不同意修建运河,就是因为这不仅耗时耗力耗银子,更重要的是这项工程太复杂,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你瞧瞧,这样一来,连老百姓也不会同意的!”樊氏看着慕君炎,语意中的责怪已经十分明显。
“母后,民可以乐成,但不可以与虑始,自古皆然。”慕君炎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决策有什么错处,他振振有词道:“运河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百姓一时不理解,不能成为朕不作为的理由。”
樊氏看着自己的儿子,觉得他说的也不无道理,心中是有一些欣慰的。她没有反驳,而是望向徐治中道:“现在如何处理?”
“回禀太后娘娘,目前当务之急是全力救灾,让周边的老百姓看到希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徐治中说的十分婉转小心。这次的水患,若是深究原因,他工部脱不了干系。因为没有做好预判就进行挖凿,进而引发水患,这是工部逃脱不了的责任。当然,若是仅仅水患也就罢了,目前宫德耀,以及辛孜县令和当地的官员,已经在全力救援。徐治中害怕的是,一旦处理不好,灾民聚集,引发暴动,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要知道,现在那一带周边汇聚的可都是去开凿运河的年轻劳力。
要全力救灾,说白了就是要银钱。救灾人员需要补贴,灾民需要食物和安抚,沿岸的庄稼、农舍毁于一旦,需要重建,桩桩件件,都离不开银子,可是现在,他手上能够调拨的银钱,十分紧缺。
樊氏当然明白这里面的涵义,眉头不禁皱了一皱道:“徐尚书,前阵子拨给你修运河的款子不少,你不会都用完了吧?”
徐治中唯唯道:“第一批款项主要用于人员招募和开工设施的准备,确实已经所剩无几,这次救灾的物资筹备,辛孜和灌云县县令甚至已经拿出了自己的家当俸禄应急,但仍然捉襟见肘。”
太后闻言有些动容,忽然想起什么,转头问慕君炎:“这灌云县县令,可是云妃的父亲?”
慕君炎点头称是。太后叹了口气道:“受灾的不是他的县,他倒还算是有责任心。”然后又问徐治中:“还需要多少银子?”
“大概……大概还要十万两。”徐治中低着头,说出了这个盘算许久的数字,却不敢看太后和皇上的眼睛。
太后和皇帝明显都吃了一惊,两人对视一番,慕君炎质问道:“根据你之前的上报,辛孜受灾人民不过一万人,哪里需要那么多银子,这十万两,都够他们几年的收入了!”
徐治中最害怕解释的就是这一点,却又不能不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道:“回禀皇上,救灾如果只需要将银钱发给灾民,那就十分好办,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目前洪水还没有止住,灾情依然严峻,当地一方面需要人手疏通河道、进行救援;另一方面,需要迁移幸存的灾民,并对已经迁移至安全地带的灾民,定期发放生活物资;最后还要做好善后,比如对无人认领的死尸进行掩埋处理等等。这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银钱来开路。”
听了徐治中这一番解释,慕君炎一时也无话可说,只觉得动辄十万两的银子还是太多了些。他看向樊氏,而樊氏对这些开支同样没有经验,便只好让他将每一笔账做好记录,以备后查。
徐治中如释重负地领命而出,樊氏心里头有些不是滋味。想到刚刚赐给曲家的金银珠宝,顿时感觉太过大方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