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作者:世家千年 | 分类: | 字数:25.8万

第86章 鸿都门学不好,为何不建设它?

书名: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作者:世家千年 字数:2180 更新时间:2025-02-01 02:04:24

群臣以目视地,所有人都是一片肃穆的表情,生怕引火焚身。

宦官们擅党争,搬弄是非。

真要让他们管理一州一郡,十有八九乌烟瘴气,做事全凭喜好。

鸿都门学出身的官员,也都带着一点这样那样的毛病。

他们专精字画、辞赋,大都出身寒门。

一下子有了巨大的权力,他们怎么可能坚守本心。

当一个人声称自己是非常和善、讲道理,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权,没有势。

哪一天有权有势以后,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一个人的体内,永远有两股势力在争斗,天人交战。

这种人只是没有机会做坏人而已,他要是做了坏事,容易被律法审判。

当一个人有权有势,做了坏事也不会有任何麻烦。

还能经得起考验吗?

郤俭就是这样的封疆大吏。

只要朝廷不派人下来,他永远目中无人,一手遮天。

一个人有权有势,还能执着地坚守本心,才是真正的良善。

桥玄、卢植等人,都有这样的气度、风范。

“鸿都门学作为天下的表率,当以经文为重,罢免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

“不通治国之道,谈何为官?”

太中大夫韩馥继续上书,和袁隗非常地默契。

“臣附议。”御史中丞萧瑗朗声道。

既然不能阻止鸿都门学为官,那么干脆在经学上设置障碍。

谁不知道经学的最终解释权,在这些经学家族手中?

即使是太学,都要仰经学家族的鼻息。

他们说话很慢,却铿锵有力。

刘宏的目光,转而紧盯韩馥、萧瑗,曹操偶然间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最终天子的视线,还是稳稳地落在曹操身上。

身为司隶校尉,又出身鸿都门学,曹操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刘宏不可能和臣子争辩,为鸿都门学站台。

如此有失天子风度!

宦官们在这样的朝议上,没什么话语权。

他们能够影响到最终的决策,但负责提案的,只能是他们的小弟。

尚书梁鹄为袁隗“恶意举荐”,他自己都自身难保,如何拱卫鸿都门学?

曹操再不出手,情况就演变成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联合对鸿都门学的围剿了。

他上前一步朝着天子之阶施礼,颇具笼盖四野的气势。

“启禀陛下。”

铿锵的话语,雄浑的底气,将安静的崇德殿震得回声四起。

“太学和鸿都门学,都是大汉的最高学府。鸿都门学的经学,的确薄弱了一些。不如请诸宿儒到轮流到鸿都门学开坛设讲,以弘扬经典。”

“鸿都门学立学才多久?肯定有一些不足,这些不足的地方需要群臣查漏补缺。陛下立鸿都门学的初衷,也是为天下学子提供一条通道。”

“如果诸位同僚觉得鸿都门学不好,不如去建设它,而不是一味地表达反对。如果诸位觉得鸿都门学学风不好,你就去考博士去做先生,引领鸿都学子。”

所有官员的目光,都越发紧张起来,望向曹操。

他们压抑着心绪,继续聆听曹操的高见。

“正如为官,如果你觉得百姓没素质,民风不够纯朴,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县令、郡守。”

“如果你觉得百姓愚昧无知,就从自己开始学习经学并改变身边的人,怎么能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指责?”

“诸位所站立的地方,正是大汉朝堂。你怎么样,大汉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为人,大汉便是什么样的颜色。”

“诸位若光明,大汉便不会黑暗。愿大汉群臣都摆脱冷气,积极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大汉而积极努力。”

“这样不是更好吗?”

曹操口若悬河,没有剑拔弩张,也没有一踩一捧。

但所有公卿,都憋着一股笑意。

要不是天子刘宏在场,他们肯定无情地讥讽起曹操来。

这是什么地方?

大汉朝堂,大汉最“神圣”的地方,充满了尔虞我诈、阴谋诡计。

曹操发言,是何等地“天真无邪”?

卢植的眼皮抖了抖,长长吐了一口气,他是万万没想到,曹操竟选择这样的破局方式。

真是好家伙!

曹操的话震耳发聩,谁敢说是错的?

唯一的缺陷在于,即使曹操说得再正确,也不可能有人执行。

所谓冠冕堂皇的话,可以成为朝堂上进可攻退可守的武器。

首先曹操站在了政治正确的一方。

鸿都门学的存在,秉持的是皇帝的意志。

曹操维护了鸿都门学的合法性,站在皇帝的一边。

太学和鸿都门学都是大汉官学!

杨赐和袁隗、韩馥等人提出的不足,曹操大大方方地承认了。

鸿都门学才成立几年,怎么可能比得上太学?

真要有什么缺陷,就好好建设它!

怎么能彻底否定呢?

这是糊涂蛋才干的混账事。

刘宏都不敢认为鸿都门学是完美的,他只是纯粹为了压制士族罢了。

士族相互串联,形成了朋党,威胁了皇权。

他肯定是提拔一些寒门子弟上来,擅长什么都无所谓。

现在的最尴尬的是杨赐和袁隗,他们不约而同地斜瞟曹操。

二人心气不平,身子僵硬在原地。

“曹爱卿言之有理,朕是应该为鸿都门学挑选几位治经博士了。诸位爱卿有什么贤才,都可以举荐给朕!”

“此事稍后再议,现在以解决巴郡板楯蛮的叛乱为首要。除了梁鹄,还有谁能够去往益州,为朕分忧?”

刘宏极力调匀心态,声音透着一丝肃冷。

“尚书卢植、谏议大夫朱儁、议郎皇甫嵩有勇有谋,心怀天下苍生,一定能够重新收服板楯蛮。”蔡邕举荐道。

凉州三明能征善战,“汉末三将”的威名如雷贯耳。

卢植、朱儁都有战功傍身,皇甫嵩出身将门世家,战绩也很不错。

蔡邕是真正为大汉考虑,纯粹为了解决问题而举荐。

只可惜汝南袁氏咽不下这口气,一直毫无表情的司空袁逢,提高声调道:

“司隶校尉曹操仁德友善,可收賨民之心!”

嗓音清亮而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