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作者:世家千年 | 分类: | 字数:25.8万

第70章 名教和自然

书名: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作者:世家千年 字数:2250 更新时间:2025-02-01 02:04:24

儒家的“名教”,指的是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等。

三纲五常是典型的代表。

曹操融入了后世“名教本于自然”的观点,以道解儒。

顺势弘扬了“玄学”。

以“自然”为无、为本。

以“名教”为末、为用。

强调名教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名教”和“自然”的争端,在魏晋时期崛起。

司马老贼窃取神器,不得人心。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开始追求黄老学说,追求人间自在,追求“自然”。

嵇康甚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论调,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自然”是最合乎大道本性的,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也是最真实的存在。

“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

“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曹操没有这么激进,他遵循的是王弼的思想。

王朗经学盖世能如何?

此刻的迷茫和模糊,让他满面羞惭。

曹操神态从容,谈吐优雅,和王朗论五经。

鸿都门学诸生,完全跟不上二人的思维。

后来太学诸生,也渐渐偃旗息鼓。

唯有马日磾、郑玄继续倾听,如痴如醉。

这里面蕴含的深意,足够诸生钻研一辈子了。

普通人精通一本经文,即可成为治经博士,甚至入朝为官,

精通五经,首先一点,要人脉足够强大!

不是所有大儒,都愿意传授经文。就算愿意,他可能只精通两经。

融合玄学的辩难,充满了律动。

那种紧张和矛盾之美,简直就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抒情。

曹操甚至打破了经学的完整性,给人一种摸不着头脑的破碎感。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学习黄老学说。

一部《易经》,就足够深奥了。

所以在诸生看来,辩难断断续续,却能继续下去。

曹操总能以儒家经典,再次圆回来。

他打破了谈论儒家经典的习惯、套路,把儒家思想拆了、解构了、破坏了。

站不住。

站不稳。

因而更加妩媚诱人,更加勾人心魄。

王朗的感触,最为深刻。

每次他提出反对,表达出“这不是儒家经典”的不满。

曹操总能从遨游的思绪中,硬生生拐回来。

后来王朗彻底放弃了。

曹操缝缝补补的样子,很是滑稽。

但根子里,没有脱离儒门的东西。

两个时辰过去以后,王朗身心俱疲。

曹操口干舌燥,主动提出和解:

“暂且这样吧,我得休息休息。”

这是强者才能获得尊严和自由的俗世,曹操已经展示了自己的强大。

王朗是太学中,最杰出的一辈了。

他还是司徒杨赐的弟子!

纵使王朗竭尽全力,都没能战胜曹操。

谁还敢轻易上阵?

郑玄和马日磾相视一眼,宣判了此次辩难“平局”。

王朗知道自己落入了下风,所以他没有不甘心,只是乖乖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怎么样?”臧洪笑语盈盈问道。

“曹操不愧是刊石经文的名士,他的学问不在王某之下。”

王朗没有妄自菲薄,将曹操列为了同等对手。

他所欠缺的,是黄老学说的知识。

郑玄和善地敦敦教导,波澜不惊地点评着。

诸生的视线,都炽热地燃烧着。

马日磾盛赞曹操、王朗,为儒学大宗,前途不可限量。

曹操挺腰跪坐,坦然地面对点评、议论,具体说辞,根本无法影响他的心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两位先生点评完毕后,曹操略一躬身,优雅从容。

接下来又有两位太学学子上台,向曹操赐教。

曹操来者不拒,亦儒亦玄,旁征博引。

在场的都是年轻学子,他们第一次接触“玄学”,确情不自禁地心驰神往。

何为名教与自然?

何为良知与天理?

年轻人嘛。

心底都隐藏着一股叛逆、一股张扬的个性。

他们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冲突,存在着差距。

无数仁人志士心怀天下的壮志,却被现实无情地击垮。

这一场辩难,简直是对人生的意义和个体存在价值的问题,重新进行追问和深刻反思。

玄学崇尚自然恬淡、虚静。

太学诸生,情不自禁衍生出一股思潮。

即使当不了官,他们也可以潇洒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而不是持续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只要能够放下执念,他们的日子将变得舒畅、自在。

儒家为争得功名,而选择克己复礼。

层层束缚,让诸生负重前行,有时候辗转反侧。

自由自在的个性,使灵魂得到了空前的救赎。

曹操连辩十场,大获全胜。

两汉以名教治天下,各种名节、仪礼变得制约人的性情。

求志,全道。

镇躁,图安。

动概,激情。

涵养心灵、成全心志、崇敬自然。

“曹操此子,为一派之宗。”

“只要他潜心治学,未来成就一定在老夫之上。”

“伯喈有了一个好弟子啊!”

郑玄羡慕了。

他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超过千人。

可却没有一人,成就能比肩曹操。

而跟随郑玄前来的弟子当中,有一人对曹操极其崇拜,恨不得当场结交。

此人正是郗虑。

历史上他作为曹魏狠人,除掉了孔融,还有汉献帝刘协的皇后伏寿。

不久后,郑玄宣布“辩难结束”。

孰胜孰负,没有定论。

学问本就是如此,在相互质疑、促进中成长,何必分一个高下?

但所有人心底清楚,曹操以绝对的实力,战胜了太学诸生,获得了尊重。

他不是以司隶校尉的权势,压制太学诸生。

而是学问!

学问不如人,儒生都要面子,谁还敢继续闹事?

曹操当世知名!

这件事,也告一段落。

鸿都门学继续弘扬字画、辞赋,举办了数场大赛,为自己正名。

郑玄和马日磾虽然不喜欢鸿都门学,但他们已经超然物外。

曹操坐实了司隶校尉的宝座,蔡邕拟订的名单,也罕见地进入了曹操的视野中。

他准备弹劾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

曹操作为司隶校尉,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