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

作者:老燕难飞 | 分类: | 字数:110.6万

第一六三章 启航半导体设备公司

书名: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 作者:老燕难飞 字数:5462 更新时间:2024-11-25 23:19:05

第163章 启航半导体设备公司

沪海在国内是经济地位及其特殊的存在,早在大清年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沪海就成为了五个开放口岸之一。

所谓十里洋场,到沪海解放,租界被取缔之时,沪海已经经历了百年的租界殖民历史。

租界百年,吸引了大量的西方冒险者的同时,也虹吸了大量的内地商业、文化精英,沪海更是早早就成为了国内工业和商业最为发达的城市。

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城市内不断碰撞融合,最终揉合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改开之后,内地逐步打开了封闭的门户,而沪海则再次成为了东西方交流与碰撞的窗口。

陈兵之所以把沪海,作为了芯片厂建厂的唯一选择,看重的除了沪海雄厚的工业基础,大量汇聚的技术人才,众多的大专院校,还有沪海更加开放的思想环境。

对于英豪、PBH要来投资建厂,沪海自然是非常的欢迎,不仅超品亲自出面的欢迎招待,还专门委派了一位副巡抚,带领了一个团队,来对赵平进行陪同和配合。

获得了沪海的真诚欢迎,赵平对沪海的考察进行的非常顺利,连续考察了几个沪海推荐的厂址之后,就直接选定了芯片厂与半导体设备厂的厂址。

这个厂址就选在了漕河泾,这里是沪海正在筹建的一片产业园区,而园区的名字就是用微电子命名,可见沪海也早就有大力发展半导体的想法。

陈兵并没有让赵平去选择浦东,此时的浦东开发根本就没有提上日程,各方面的设施都没有基础,以沪海的财力啊,暂时也无法在这里投入太多的资源。

陈兵只是遥控赵平将厂址选择在漕河泾,更具体的他也没有办法多管,对于80年代的沪海,陈兵其实并不熟悉,他前世第一次去沪海出差都已经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但有一件事情,陈兵是记忆非常深刻的,那就是80、90年代,沪海的住房非常的紧张,许多家庭三代人,不得比挤在鸽子笼里。为此他给赵平的指示中,就增加了一条重要的内容,买地建房。

两个工厂合计1500亩的土地需求,是在首都就已经商谈好的,这次过来只是进行具体选址,也许是历史的巧合,赵平选中的厂址,正在陈兵前世历史上沪海第一个半导体厂,贝岭的那片厂址的旁边。

历史上,贝岭要到1988年才成立,是沪海与贝尔合资创办的。这个时空,由于陈兵的乱入,沪海第一家芯片厂的成立足足提前了五年。

五年听起来好象并不长,但80年代正是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能够提前五年进入半导体芯片领域,进行产业化,所占得的先机,可不是一点两点。

沪海后来被世人戏称魔都,素来是以城市现代化着名的,但此时也不过刚刚开始走上开放的进程,甚至连一个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上海的第一个五星级宾馆华亭宾馆此时才刚刚开工建设。

工厂的选址确定了之后,赵平要求的配套员工住宅用地,也很快就获得了审批,沪海大笔一挥,同样直接给予了1500亩住宅用地。

沪海在得知英豪有意来投资之时,对英豪也同样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专门派了一个小组前往了特区和香江,对英豪的经营状况、管理特色,都早就有了不少了了解。

英豪为员工兴建住宅,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性的做法,无论是在香江还是在特区,英豪都已经建设了规模颇为庞大的员工住宅区。

有这些先例在前,当赵平向沪海同样提出要购买土地,兴建员工住宅之时,沪海没有丝毫的诧异,甚至觉得这种要求,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

此时的沪海已经是有12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但城市建设却远没有如后世那般摊开大饼,大量的人口其实还聚集在后世的内环之内。

漕河泾整体处于后世的内中环之间,此时还是城乡结合部,土地还远不象后世那般稀缺昂贵,批给英豪的住宅用地,比工厂的选址还要偏远一些,其中甚至包含了不少的农田。

选址确定,其实只是陈兵在沪海布局的开始。一个工厂的真正根基,其实并不是占据的土地,兴建的厂房,安装的设备,而是大量聚集起来的人。

沪海的人才基础,此时是远远好于特区的,特区是从一个小渔村开始新建的城市,所有的人才都需要从其他地区流入、引进。

但沪海不同,沪海本就拥有1200万人口,而且拥有国内诸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沪海不仅每年有大量的应届生毕业,而且累计下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也非常庞大。

赵平这次过来设立的两个工厂,都是特批的独资企业,其中并没有中方的股份,两个工厂需要的人员,除了少数骨干可以从香江、特区抽调之外,大部分都需要从本地进行招聘。

相比于其他城市,思想仍然比较保守封闭,沪海一向以洋气着称,对于外资企业的接受程度也最高。

第一六三章 启航半导体设备公司

这个时代,作为外资企业,在沪海招工并不难。沪海仍有大量的回城知青没有工作,在等待着就业,只要发出招聘的广告,很快就能召到大量的受过基础教育的工人,但想要招聘技术人才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无论是芯片厂还是半导体设备厂,都是技术要求很高的产业,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技术人才,才能支撑起工厂的运作,而要想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就更需要大量顶级的专业人才。

选定厂址之后,赵平与沪海的谈判交流,就开始围绕着人才问题展开,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员的编制问题。

这个其实英豪在特区也已经有了先例和比较成熟的办法,英豪许多的技术人才,都是把编制挂靠在了几个合作密切的官方机构之下。

沪海对这种情况也早已调查清楚,干脆就仿照英豪在特区的办法,同意将两家工厂未来所有招聘的员工,编制关系全部挂在了机械工业局的名下。

解决了人事编制问题,英豪要招聘人才,困难就扫清了大半,而陈兵之所以在建厂的同时,就同步申请土地,兴建员工住宅区,就是要用这些住宅,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筹码。

沪海是极为洋气的地方,即使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沪海仍能找到喝咖啡的地方。这两个工厂都是特批的外资企业,在沪海,社会地位并不比国营企业低。

调到这两个工厂工作,人事编制可以保留,工资待遇远高于国内企业,还能享受分房,对于精明和务实的沪海人来说,绝对有着充足的吸引力。

何况沪海本就有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意愿,对这两个工厂的支持力度极大。

机械工业局也已经承诺,会从下属的企业调集一批的技术骨干,派遣到两家工厂,作为工厂的起家班底。

赵平前去首都时,带的人手并不多,在那边主要是一些商务性的会谈,几乎没有太多实务要处理,但赵平来到沪海之后,身边的团队却快速的扩充了起来。

负责英豪芯片业务的赵建康博士,带着他的技术团队直接飞过来与赵平汇合,真正确定工厂选址的,其实就是赵建康博士。

工厂厂址一确定下来,赵博士马上就向沪海借了一个临时场地,设立起了芯片厂的筹建机构,开始了正式的筹建工作。

赵博士是英豪特区芯片厂的真正筹建者,早在入职英豪的时候,就已经从全球收罗起了一只精干的技术团队,现在特区的芯片厂已经开始稳定生产,他就带着这只技术团队,来沪海再次筹建新的工厂。

半导体设备厂,是PBH的名义进行投资的,筹建这个设备厂的骨干,也是从灯塔PBH抽调而来,其中有不少直接就是灯塔人,只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却是华人。

此人名叫沈青云,四十多岁,是沪海出生,灯塔长大的华人,此前在RCA的半导体部门工作,主要负责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等,被赵平看中,抽调来了沪海。

赵健康和沈青云都是华人,用中文进行交流并没有问题,不过两人都是在海外长大的,在思维方式上与内地仍然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与沪海交流沟通方便,陈兵更是直接向王安时开口,将王安时手下,沪海办事处的正副两位经理,都要了过来,分别调入两家工厂,作为主管外联的副厂长。

沪海是辐射长江流域和沿海城市的重镇,沪海的两位正副经理也是王安时此前费尽心力挖角过来的,原本都是与王安时一样,在中科体系内做供应的。

这两人都是王安时的得力干将,王安时对于陈兵的挖角行为,虽然有些心疼,但也明白这两人被挖去,对两人其实是事业上的巨大提升,他不可能强拦。

英豪的人才来源颇为复杂,但整体来看出身内地的人才,在英豪体系内还相对比较弱势。王安时也愿意看到自己提拔的人才,在英豪的体系内扩大影响力,对陈兵的挖角行为,只是吐槽抱怨了几句,就抬手放行了。

陈兵还特意将这两人喊到了香江,除了履职前的例行由领导召见以外,也是为了面授机宜。

陈兵给两人的任务,除了负责与沪海的外联协调事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去四处挖角搜刮,招纳沪海的本地人才。

两人一个叫杨汉青,一个叫张志诚,都是沪海的本地人。两人在跳槽到英豪之前,能够在中科体系里搞供应,不仅是人精一般的人物,而且在沪海本地也有着雄厚的人脉关系。

到了英豪之后,二人负责的也是PC、中文打字机的销售业务,凭借英豪在这两个产品上的垄断,二人其实早就与沪海的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大型企业厮混的极为熟识。

英豪此前虽然没有在沪海进行投资,但几个产品早就进入了沪海市场,而且获得了极好的口碑。二人凭借英豪的名声,本就已经在沪海混的是风声水起。

现在英豪开始大力投资沪海,并且得到了个方面的支持,让他们二人发动人脉去负责挖角人才,那当真是可以发挥两个人的最大长处。

两人的人才挖角行为,还是动用人脉关系,到处去分散挖人,虽然动作不少,成果也不错,但并没有大张旗鼓,声势并不算浩大。

赵平却是在大张旗鼓的四处收拢人才,而且是集中在半导体和半导体设备领域,一出手往往就是挖一个完整的团队。

赵平在首都时,就是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投资设厂,一个就是产业合作。

来到沪海,赵平在敲定了投资设厂事项之后,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再次举起起了产业合作的旗帜。

不过与在首都只是象征性的开个研讨会,释放一下信号不同,赵平在沪海洽谈的更多是合作实务。

有前面几天考察厂址的时间缓冲,首都那个闭门会议的结论,也早就传播了出来。

闭门会议的结论,本来就是支持英豪与内地的产业合作,因此并不会做过多的保密,甚至会议一结束,就开始有意的向下面开始吹风。

上层的态度很明确的传递到了沪海这里,而沪海又是对市场经济规则最能接受的地区,就将这种产业合作,直接开始向实操层面进行了推动。

陈兵选择沪海建厂,本就是看重了沪海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基础,有意借助这些基础,双方直接就再次开始了双向奔赴。

内地对半导体技术其实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技术从50年代就开始了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也确实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培养了一批人才。

然而,内地在过去三十年中,一直关注的只是半导体技术,而没有真正的进行产业化的发展。

内地整个半导体领域,尤其是芯片领域,其实更多的是为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在进行配套。

这三十年,内地的计算机产品一直有不断的进行技术突破,但很遗憾的是,这些计算机产品,也都只是应用在一些特殊的领域,从来没有真正产业化过。

下游的计算机没有产业化,作为配套功能的半导体芯片,自然就没有实现产业化。

沪海是内地工业基础最好、人才最为聚集的城市之一,在过去三十年中,很自然的就成为了内地半导体技术,基础最好的城市。

甚至在沪海,曾经独立研发出了离子注入机、光刻机等重要的设备。

只是这些设备更多实现的是技术上的突破,只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至于这些设备被使用时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生产良率等经济性指标,根本不是这种技术研发真正关注的问题,因此远远没有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水平。

陈兵要借助沪海已有的技术基础,组建起上游的产业链,首先就是要带动沪海的这些机构,开始向产业化、商业化进行发展。

赵平与沪海半导体产业界的接触,是在沪海工业局的带领下,从半导体设备开始的。

赵平带着赵建康、沈青云的技术团队,先后参观了拥有离子注入机的冶金所,拥有光刻机技术的光学仪器厂等多家机构。

双方都清楚,现在这些设备还无法满足英豪芯片厂的需求,是不可能直接下订单的。邀请英豪的团队来进行参观,也只是为了证明一下自己的技术实力,为后续的合作打基础。

在参观之后,诸人就做坐下来,开始进行了深入的合作谈判。

PBH的半导体设备厂,当前规划的产品方向,还主要是清洗设备,与沪海现有的这些设备,并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反而可以进行合作,以实现产品线的互补。

PBH收购了RCA的整个半导体部门,虽然现在RCA的半导体业务已经没落了,但很多的基础技术还是十分的完整,这些基础技术都被完整的转移到了PBH。

很快一个框架性的合作协议,就成功达成:PBH会向沪海工业局,转移一部分RCA的完整基础技术,帮助这些沪海开始研发新一代,以商用化为目标的新设备。

而英豪的芯片厂,作为设备的需求方,则承诺,只要这些设备能够达到英豪的技术需求,就愿意进行采购。同时会为这些机构提供各种实际的生产测试环境和条件。

在光刻机上,PBH与飞利浦的合作,还在前期的谈判阶段,即使将来的荷兰光刻机工厂开起来,短期内也仍然是以技术开发为主,不可能有产品能够上市。

PBH的光刻机项目与沪海的光刻机,还远称不上竞争对手,与其相互防范,不如技术互通,共同进步,赵平也承诺,等到与飞利浦的整合完毕,会再转移一部分飞利浦的光刻机技术到沪海来。

如此一来,在这些半导体设备研发的项目上,三方都需要有不小的投入,最后干脆决定组建一个新的合资公司,取名“启航半导体设备公司”,将这些项目全部装入启航公司。

这个合资的启航公司,英豪和PBH会各投入500万美元,分别占股30%,沪海的工业局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干脆就只能用现有的技术进行作价,并负责抽调技术人员,最终占股40%。

正是以这个新合资公司为起点,赵平借助沪海工业局,开始了整个团队的大规模挖角人才。